孟晚舟:华为做大数字金融市场的底气
在金融数字化赛道,市场策略层面,华为形成了云BU、数字金融军团背靠企业BG协同作战的阵型;产品策略层面,华为坚持以“技术先进性”为优势,持续研发根技术,提供差异化的解决方案
华为公司在数字化市场上的深入布局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在数字金融市场深挖则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6月7日,华为轮值董事长孟晚舟出席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并发表演讲。她在演讲中提到三个关键信息:
其一,数字金融市场需要更加匹配的产品和基础设施。孟晚舟提到,作业数字化、数字平台化、平台智能化、智能实战化,这是华为数字化转型的“四化方向”,在“四化方向”的引领下,不断地尝试新的技术,尝试新的应用。
其二,产品和应用的背后是基础技术的研究,华为将继续持续压强投入“根技术”。孟晚舟提到,新一轮技术的奇点已经临近,技术在快速融入到企业的经营业务中。AI 模型,云服务,多维数字技术等正不断地向前发展。在过去的数十年来,华为深入通信与计算理论的文字研究,对数学与算法、化学与材料科学、物理与工程技术、标准与专利等领域持续投入,不断探索,在此基础上,使华为可以在计算和连接这两大产业上构建出强健的“根技术”。
其三,集众志、采众长,华为软硬件开放生态是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之一。孟晚舟还呼吁更多的伙伴参与到这场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创新历程。
华为2022年度业绩报告显示,华为全年营收6423亿元,同比增长0.9%。其中,企业业务全年营收1332亿元,同比增长30.0%。在华为三大业务 (运营商、企业、终端) 中,企业业务是华为的核心增长引擎。
金融行业,是目前中国各行业中数字化转型速度最快,需求最明晰的行业。这意味着华为可以从这个大粮仓中获取更多收入。中国IT支出大盘中,互联网、金融、政府、电信是IT支出最大的四大行业。国际研究机构IDC数据显示,2022下半年中国金融云市场规模市场规模达322.8亿元,同比增长28.6%。IDC过往数据显示,金融云市场增速长期高于20%。
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要上云,这也是主要云厂商争夺的核心战场。华为云2022年营收453亿元。和2022年已公布营收数据的其他云服务商相比,其收入规模仅次于阿里云的776亿元、天翼云的579亿元。在金融行业做大,不仅意味着华为云的份额会变大,也意味着华为企业业务的云转型速度将变快。
在这个黄金赛道,市场策略层面,华为形成了云BU、数字金融军团背靠企业BG协同作战阵型;产品策略层面,华为坚持以“技术先进性”为优势,持续研发根技术,提供差异化的解决方案。
银行、保险、证券三大类型的机构是金融行业上云的主力军。上述机构有稳定的营收、充足的利润,在自身发展和政策引导双重动力下,银行、保险、证券有刚性IT支出。其中银行的IT支出占比高达70%,证券、保险机构的IT支出占比都为15%。
一位头部证券机构CIO曾对《财经十一人》表示,2016年以来,监管部门考虑到业务安全、风险防控等要求,对银行、保险、证券机构上云有多次明确政策规划。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在探索过程中形成了清晰的行业标准。该公司在2021年IT支出超过8亿元,IT支出在营收中的占比超过4%。券商只是中国金融机构IT支出中的小头,大型国有银行的年IT支出高达百亿元。
和互联网行业早已全面上云,公共部门上云速度缓慢不同,金融行业的上云进程相对稳健。金融行业长期保持着混合云、私有云、公有云并存的态势。此外,机构上云率分布也较为均匀。这些特点让金融云市场长期保持着20%以上的增速。头豹研究院在2022年11月公布的一组数据预测,2022年-2026年,中国金融云 (基础设施+解决方案) 市场还将保持着21.9%的年复合增长率。
银行、保险、证券行业的数字化转型通常要先搭建云基础设施 (混合云、私有云、公有云) ,再搭建云平台 (数据库、数据中台等) ,再深度使用云上应用 (业务创新、数据分析等) 。
目前中国银行、保险、证券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整体仍然建设基础设施、推动架构转型的阶段,距离深度使用云上应用仍有一段距离。因此形成了基础设施市场规模远大于平台、应用市场规模的格局。数据分析机构IDC今年5月数据显示,2022年下半年金融云基础设施市场规模为31.4亿美元,占比68%;平台解决方案市场份额为6.6亿美元,占比14%,应用解决方案市场份额为8.2亿美元,占比18%。
华为目前基础设施 (混合云、私有云、公有云) ,云平台 (数据库、数据中台等 )市场占据优势。2022年下半年,华为云Stack在中国金融自建专属云基础设施位居市场第一。华为云在中国金融云平台市场的份额为16.1%,位居第二。
事实上,中国金融云市场的仍被认为云转型的速度不够快。虽然IaaS (基础设施) 、PaaS (平台) 层的云化趋势明显,但是在SaaS (应用) 层依然分散。目前仅初步做好了上好云,却没做好用好云。
2016年以来,华为、阿里、腾讯一直是中国金融云市场的老玩家。他们推动了上个阶段国有大行等大型金融机构的改造。为加速上云、用云的进程,2022年-2023年,中国金融云市场正在出现新变量。比如中国人民银行全资控股的金电云、中国建设银行旗下的建行云正在亲自下场。大金融机构经过多年探索形成经验后,试图将其经验复制给中小机构。
金电云、建行云这两朵云被认为是“国家级金融云平台”,它们既采购华为、阿里、腾讯等科技公司的云技术,又直接参与金融行业数字化的竞争。两朵云围绕安全合规、多云融合等方向进一步重塑中国金融云市场的生态。
中国大型国有银行虽然很早就通过采用分布式云架构的方式实现了去IOE (IBM的小型机、Oracle数据库、EMC存储设备) ,但是大量中小银行和地方银行由于IT支出有限,其数字化转型依旧缓慢。
一位地方银行数字化转型负责人告诉《财经十一人》,作为一家地方银行,他们数字化的速度已经落后于市场平均速度了。他介绍,该行沿用了几十年的IBM+Oracle架构,这种架构现在无法支持客户需求。所以,目前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投入几乎是不计成本、不设上限。
在应用层,中国金融机构数字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几大金融应用解决方案公司长期占据不足30%的份额。一位金融数据库从业者告诉《财经十一人》,数据和业务的关系是衡量金融机构数字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金融机构数据使用至少有三个痛点,一是数据平台发展和业务发展速度不符,现有架构迭代滞后;二是数据质量低;三是数据服务响应慢、效率低。这需要在平台层、应用层大刀阔斧地改造。
上述变化意味着,中国的金融数字化市场的深度、广度正在提升。随着大玩家的下场,中国金融市场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对华为等科技公司来说,这既是挑战,更是机会,需要适时做出调整。
把握金融行业数字化这个大粮仓,需要华为企业BG、云BU、军团保持密切的战略协同。
华为为此形成了数字金融军团、云BU背靠企业BG协同作战的阵型。华为数字金融军团作为销售组织,收集客户需求,横向拉通华为的各产品线 (网络、计算存储、应用软件) ;华为云作为作为独立公司,可以根据金融客户需求,整合IaaS、PaaS、SaaS层产品。
华为企业业务BG是传统的销售、服务组织。传统优势是渠道和系统化能力。长达十数年的耕耘积累下,它贯穿各省市,在当地有代表处,具备较强落地能力。客户积累、生态建设、销售渠道、后期服务能力积淀多年。
军团是华为体系变革基础上,直面行业需求做出的组织变化。它横跨华为内部各部门,直接棉向客户,优势是擅长从客户实际需求出发,为客户设计全栈式软硬件解决方案。军团作为集成型组织,规模小却灵活,通常在百人以下。华为的数字金融军团起源于华为企业BG的行业业务部。军团以子行业为单位成立,面对子行业的特定问题。军团可直接穿插省或者地市与一线代表处共同作战。军团的KPI不只是销售数字,而是能否帮客户设计可落地的解决方案。
事实上,军团在组织中的优先级正在上升。以华为数字金融军团为例,其CEO曹冲还是华为全球金融业务部总裁。华为通过给军团CEO赋权的方式提升军团在面对客户时的灵活度。
一位华为云人士向《财经十一人》解释,企业BG、云BU、军团通常的协作流程是,军团先和客户接触,为客户整体设计解决方案。再由云或政企的一线员工通过招投标获得客户订单。项目执行时,混合云或私有云为主的项目运作主体是企业BG,公有云为主的项目运作主体是华为云。KPI考核时,销售数字对两个部门是双算的。不过云倾向从产品维度来考核收入,政企倾向从销售维度来考核收入。
金融机构在上云 (混合云、私有云、公有云) 、建平台 (数据库、数据中台等) 、深度使用应用 (业务创新、数据分析等) 的过程中会遇到大量实际问题。
此前一位银行IT人士此前对《财经十一人》表示,企业无法通过只卖产品的方式解决问题。事实上,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很多时候是摸着石头过河。核心交易系统上云,硬件、数据库的国产化改造,这些过往分都是行业空白。实现上述目标的过程中存在大量非标准化的需求。金融机构容易出现无法清楚定位自身需求,购买产品后不知道如何用好产品等一系列问题。
解决上述需求,需要第三方服务商能够做出清晰的咨询规划,并且符合落地实施。为解决上述问题,华为的数字金融军团起到了重要作用。
2022年,华为数字金融军团制定了“筑牢基础设施、深耕架构转型、助力业务创新”的三大战略。三大战略对应了客户上云、建平台、深度使用应用这三个渐进式的需求。
一位华为政企业务人士对《财经十一人》表示,一线销售部队只能零敲碎打给客户服务器、网络、存储、云、数据库、数仓等软硬件产品。由于不懂行业,不具备强大的方案设计能力,也不负责帮客户用好这些产品。
与之相反,数字金融军团可以为客户设计数字化转型的框架,并为之搭配全栈方案组合。上述华为政企业务人士进一步介绍,银行核心数据库迁移,一线销售人员无法承担这种任务。但数字金融军团能够承接这种大课题。他们不仅可以在华为内部各组织之间考虑如何调动资源,还可以根据客户场景思考如何从华为内部整合产品,形成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事实上,华为已经针对金融市场拿出了成熟的标准化解决方案——鲲鹏服务器+华为云Stack+GaussDB数据库,上述产品帮助金融机构实现去IOE (IBM的小型机、Oracle数据库、EMC存储设备) 的改造。
截至2022年底,华为已服务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多个金融客户。以邮储银行为例,其新一代核心系统,选用华为云Stack+GaussDB数据库为全行6亿多个人客户、4万个网点提供日均20亿笔、峰值6.7万笔/秒交易处理能力。
中国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IaaS (基础设施) 、PaaS (平台) 强,SaaS (应用) 层依旧弱且分散。未来加速上云,核心在于应用。在金融行业应用层面,华为云与军团协同,联合伙伴沉淀行业资产。其中,神州信息、先进数通、长亮科技等司均是华为的合作伙伴。大量金融行业数字化经验走过了从0到1的积累,沉淀了可复制的产品。
一个公认的事实是,华为相比其他竞争对手的优势是,软硬结合,网络、计算、存储、数据库、软件应用等产品线完整。华为能够给出全栈解决方案。由于金融机构对业务连续性要求高,华为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也被认为高出其他企业。华为还有独家产品,如使用国产芯片的鲲鹏服务器。在招标中,华为借助自身软硬结合能力,更容易获得订单。
挑战在于,有华为政企业务人士坦承,数字金融军团银行专家充足,其他领域专家数量略显不足。银行占金融IT支出的70%,华为愿意为之投入。但其他金融细分领域只占30%,证券、基金、资管、信托、期货、消费金融、融资租赁等IT支出不占优势的行业,华为无法全面深耕。
在金融数字化市场上的现实挑战和机会不少,但追根溯源,技术的领先才是华为保持中长期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在这次发言中,孟晚舟着重提到了根技术的重要性。
中国软件产业长期存在“重应用轻基础”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偏重应用软件 (财务、审计、税务、客户管理、办公协同等) 的开发,忽略基础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编程工具)的研发。
持续投入根技术是华为保持中长期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战略。尤其在2019年之后,研发根技术的重要性被进一步提升,内涵被进一步延展。
2019年之前,华为涉猎的研发创新更多是工程创新。工程创新的内涵,可理解为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创新。工程创新的核心是帮助客户和合作伙伴增强竞争力,帮助客户增加收益或者降低成本,实现商业成功。过去华为无论在无线、光网络还是智能手机领域,都有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创新。
2019年之后,华为在技术领域的战略是,在工程创新的基础上再往前走一步,在基础理论突破和基础技术的发明上再往前走一步。
《财经十一人》统计华为近10年研发费用发现,其10年研发费用累计高达9774亿元。在2022年,研发费用在营收中的占比高达25.1%,位居中国科技企业第一。
这样的压强级投入为华为在软件领域带来丰硕成果——孕育出了数据库、中间件等可以对外开放寻找商业化的重点产品。
数据库是软件根技术,是核心关键数字基础设施。在金融、政务、电信、交通、能源等各项关键信息基础行业中都有广泛应用,其安全可靠性直接关系行业的安全高效运转。
本次华为全球金融峰会上,华为推出新一代GaussDB数据库产品,是国内首个软硬协同全栈自主的数据库。该数据库由华为云数千人的数据库团队参与,是主要面向大企业的国内首个软硬协同、全栈自主的金融级分布式关系型数据库。
作为高附加值的核心软件,数据库利润率通常超过60%。虽然在芯片以及其他基础软件领域,华为仍在投入期,且被认为目前使用成本较高。不过,数据库已经成为了华为多年来压强式研发开花结果的重要成果。它不仅为华为带来了收入和利润,帮助客户降低了使用传统数据库的成本,还为合作伙伴带来了收益。
华为已经在一些金融机构部署了GaussDB数据库。2022年11月,华为与先进数通、安硕、同盾、帆软、恩核等生态伙伴联合发布金融数据智能解决方案,并在工商银行、 交通银行 、广东农信、威海市商业 银行 等多个 银行 落地。
华为通过压强式的研发,已经在数据库等基础软件领域带来了良性循环。这也是投入根技术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