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建站知识 > 营销推广

把脉中国新媒体这些特点和趋势必须知道

发布时间:2023-06-27 19:46   浏览次数:次   作者:小编

  直播、网红等领域步入调整期,开始更为理性的路径探索,平台转型举措频出,垂直领域网红崛起。监管手段不断完善、寡头竞争的持续以及付费内容的开发,则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提升至96.3%,移动用户规模持续增长。智能手机已全面渗透日常生活各个领域,公共服务类各细分领域用户规模均有所增长。在线教育、网约专车或快车的用户规模分别达到1.44亿和2.17亿,外卖应用增长最为迅速,用户规模达到2.74亿。移动支付也更加普及,用户规模达5.02亿,网民在线下购物时使用过手机网上结算的比例达到了61.6%。

  在信息的获取上,资讯消费占据网民上网时间的主流,资讯消费在网民日均上网时间中占比约29%。由于手机成为用户获取资讯的主要渠道,资讯获取场景更加生活化,在床上看新闻的用户占比接近60%。取代主动搜索,浏览器推送的信息流受到用户的青睐。场景的无限制,信息获取的便利使用户对资讯的获取呈现碎片化特征。同时,越来越多的网民选择消费资讯视频,在视频网站上获取资讯的人数增长228%。但当前的内容创作者主要集中在碎片化文字创作中,优质资讯视频供给不足,意味着资讯视频平台将成为PGC新风口。

  作为国内最大的两大社交媒体平台,微博和微信的优势地位依然显著。截至2017年9月,微信日登录用户9.02亿,较2016年增长17%;公众号月活跃账号数350万,同比增长14%,月活跃粉丝数7.97亿。而微博月度活跃用户数为3.76亿,其中移动端占比达92%。至2017年11月,微博全站头部用户规模达41.8万,较2016年增长23%;其中,大V用户达2.5万人,较去年增长67%。不难看出,两大平台庞大的用户基础,使其成为巨大的流量入口。而微博的媒体属性及意见领袖的富集,更使其具备了强大的话题引导和流量导向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微信以95.12%的活跃用户占比位居各APP第一,微博活跃用户占比仅为12.16%,位居第27位。如何调动用户的积极性成为微博需要思考的问题,这也促使微博积极增强社交属性,发挥娱乐等热点话题的动员能力。

  2017年中国在线%。大量涌入的用户和投资,引发激烈的同质化竞争。随着监管的加强以及平台竞争筛选告一段落,行业热度逐渐退却,随之而来的是媒体对直播行业的集体唱衰,直播平台发展目标从扩大用户规模转变为提高用户黏性,积极投入转型探索。

  内容方面,通过优质主播和多样性开发打造核心优势。一方面,加强主播与粉丝的互动,开展造星计划打造优质主播,培养用户黏性;另一方面,在直播业务外,融合更多优质内容。技术方面,尝试融入各类新技术要素。VR直播已经不再是新鲜事,智能机器人也开始走入直播间。

  2017年网红本身话题度下降,但网红经济生产链条却逐渐明晰,变现图谱日益完善,行业发展趋于成熟。表现为网红人数及粉丝规模仍大幅增长,粉丝在10万人以上的网红较上年增长57.3%,粉丝总人数增加至4.7亿人。竞争的加剧催生了专业的MCN机构,MCN化更成为头部网红发展新方向。据统计,仅与微博合作的MCN机构数量即达到480家,同比增长22.0%。

  签约大型MCN机构,实现个人价值的品牌化成为多数头部网红的发展轨迹。垂直领域因能精确反映用户需求,用户黏性强,网红意见领袖能力显著,变现方式灵活,有较大发展空间。目前垂直领域网红主要集中在美食、游戏、美妆三个领域,自2016年10月起,美食和游戏领域直播增幅达到341.8%和342.6%。

  短视频实现了集中爆发,市场空间持续扩大,竞争也更为激烈。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5.65亿人,移动视频用户规模达5.25亿人,短视频领域月活跃用户量达到1.9亿。除资讯、娱乐领域外,生活应用、社交领域也开始探索短视频的应用。多家互联网平台纷纷开发短视频应用。

  智能手机领域,尽管iPhoneX订单量再创纪录,但同时推出的iPhone8则表现惨淡,缺乏独特的技术优势是主要原因。而国产手机近年来则不断开发创新,百度指数显示,小米、OPPO在关注度方面已仅次于iPhone。全面屏、全景摄像、双系统等科技创新也大大提升了使用体验。在智能硬件领域,智能音箱无疑成为一匹黑马,上至BAT等互联网巨头,下至各细分内容平台,都在此处发力。

  2017年内爆发的众多舆论事件,促使政府关注对新媒体领域的监管。既要保证公众的舆论监督作用,又要保证政府对舆情的积极引导。

  一方面,要对新媒体领域众多问题作出规范,积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如针对个人信息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的《网络安全法》就引起国内外媒体和网民的关注,得到很好的反响。另一方面,要鼓励行业内部规范的制定,将政府管理与行业自律相结合。同时,要正视自媒体舆情事件,提升政务新媒体舆情应对能力,避免“封”“堵”“删”“滞”等陈旧舆情处理思维,使舆论场活跃而有序。

  用户向新媒体的大量涌入,热门领域的快速崛起,促使众多同质化平台和内容创作者的产生,随着投资市场的冷静以及竞争的加剧,平台洗牌趋势显著。未来平台间的融合并购现象将增多,而头部平台将更受投资青睐,“马太效应”显著,使寡头竞争成为趋势。

  可以预测,未来新媒体领域的竞争将不仅局限在各垂直领域内部,各垂直平台还必须面临来自日益综合的大平台的挤压,在寡头竞争中积极谋求发展。

  VR、人工智能等单纯的技术革新对用户的吸引力将逐渐下降,在缺乏配套优质内容的情况下,新技术的引入并不能带来持久的关注。如微博10月上线的全景图片功能,由于依赖全景相机等外接设备,创作门槛高,导致相关微博内容单一,引发审美疲劳。2017年,AR、VR被普遍应用于营销中,但在很多媒体产品中,这类技术更多仍是噱头作用,内容的创新质量并不高。

  而自媒体炒作热点话题,新闻领域反转频发,催生了用户对优质内容的需求,知识付费成为新的趋势。2016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规模为0.98亿人,42.9%网民支持内容付费。用户内容付费意愿的提高、移动支付技术的成熟,也为内容付费提供了条件。

  ✿本文信息来自新闻战线,作者黄楚新、王丹丹,文章有删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