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建站知识 > 网站建设

不想去互联网的年轻人转头盯上高端制造业

发布时间:2023-07-08 15:13   浏览次数:次   作者:小编

  去年9月,“后浪研究所”发布过一篇大厂人转行去新能源的稿子。那时去高端制造业的,还多是在互联网蹉跎了几年后,转身投入新能源怀抱的职场人。现在,局势又刷新了。

  过去,每提起制造业,人们脑子里第一时间闪过的印象是沉闷的、厚重的,与规模化的,仿佛制造业总是流水线的艰苦环境。

  近几年,一系列利好政策下,新能源汽车、芯片与人工智能等高端制造业飞速发展,人才需求也急速上升。伴随着互联网神话的逐渐落幕,年轻人对制造业的青睐程度也在增加。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深耕这一领域,人们对制造业的印象,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真正面临职业选择时,一部分年轻人开始偏爱制造业。在猎聘《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报告》中,从应届生职位增长情况来看,与2022届相比,增长较明显的TOP5一级行业为能源/化工/环保、医疗健康、汽车、机械/制造、电子/通信/半导体,其中能源/化工/环保同比增长为42.30%,增速最高。

  第一份工作重要的不只平台与发展前景,薪资待遇也是毕业生的重要考量。在猎聘《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报告》中,应届生平均年薪最高的行业就是电子/通信/半导体,为18.83万,领先其他一级行业。细化到新赛道上,智能制造、AIGC、AI大模型的平均薪资位居前三,分别为33.02万、30.36万与27.99万。

  在“后浪研究所”《2023年轻人求职报告》中,制造业从业者的求职困难值是6.68,在一众行业中排名第9。难道当大多年轻人因求职难度大与理想工作失之交臂的当下,制造业从业者还在被大环境所眷顾?

  所以制造业究竟有怎样的“魔力”,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渴望在高端制造业拥有自己的一席之位?

  “后浪研究所”找了三位在高端制造业工作的年轻人,有人偶然进入高端制造业,便“由奢入俭难”,不愿再转向其他行业了;有人在硕士毕业后,在互联网大厂与高端制造制造业的offer间,果断选择了后者;也有人进入高端制造业后,才意识到原来制造业的工作环境与流程都开始变得数字化与智能化……

  我是学学前教育的,当初被调剂到这个专业,就一直在做一些家教或是在教育机构工作,但我也想看能不能尝试一下专业以外的,其他领域的工作。

  2018年,大二的寒假,我开始在茫茫大海中随便投简历,当时投到了一家卫星公司。说来面试经历也挺狗血的,我拿着简历过去,HR和部门负责人看到我是99年的,还拿过一些奖,就说“你第二天来上班”。

  这是一家初创公司,我去的时候,公司里只有76个人。在这家公司,我尝试了不同的工作内容,最开始做的是质量体系,后来转到项目,最终做了运营内控。

  运营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做制度、流程以及系统。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公司的每一项业务其实都不是只在一个部门内部运转,很多部门都会有重叠或是交集。在给大家梳理流程的时候,我会和各个部门接触,感觉这还蛮好玩的。而且我在某一节课上还听过一个说法,“社会上要的更多的是通才,而不是专才”,所以我最终确定了运营的发展方向。

  前前后后,我在这家公司呆了4年的时间,公司的发展速度还是挺快的。到去年2月,公司已经有将近400号人了。只是当时公司内部出了些问题,所以同事们挺多都离职了。不过他们更多的还是在制造业这个大的方向里跳,比如新能源车企,或者是电子研究所,不会转到其他领域。但从大厂往我们制造业跳的会有一些。

  可能因为工作模式的原因吧,大厂对于客户的需求满足会要求得比较及时和严格,像之前我还遇到过结婚当天在拿着电脑做产品发布的。但是在制造业,它的产品形态基本上是固定的,产线也是固定的,整体的车间产线都是比较相似的。只是量的大小会有增加和减少,有时候业务量上来了,就需要赶工期,业务量下去了,就不会特别着急。工作模式会比较固定一些。

  而且像卫星行业,国家是会对其有一些支持的,所以发展的也会顺利一些。只能说由奢入俭难,进入了好的行业,心理上其实也不太会做一些其他的行业。所以再次找工作,我希望还能在高新技术行业发展。

  起初我也考虑过新能源领域,但这些企业要的都是工程师岗,它们会特别看重你的专业,像我们这些文科背景出身的,就没什么招聘倾向。最终我确定了去生物医药领域发展。因为我觉得生物这个领域也是个新赛道,还在起步阶段,还有很多东西没有完善。但它完善之后,发展就会比较迅速。

  通过一系列的面试,去年3月,我入职了现在这家生物医药公司。公司已经成立10年了,平台挺不错的。像我们做运营做管理的,往往需要借助平台去打造一个在别的公司也切实可行的方法论。而且公司一天最多可以有65块的饭贴,这是我选择这家公司的实际原因。

  近几年,公司发展得很快,在各地都成立了很多分部。我刚进来的时候,对于专业是没有限制的,但现在我们有些人力、财务的岗,都要求是生物学出身了。

  之前我在卫星公司,作为研发型的企业,更多的工作是偏向于项目管理。但现在,我做的更多是大运营,就是不仅要关注项目本身,还要关注到整个项目中相关方的感受。

  我们正处于企业发展期,所以对于产出的要求也蛮高的。比如我们的生产方,如果这个月公司规定要卖到1亿,那他们就要生产5000个样本,而我的工作就是要帮助他们把样本在有效的情况下消耗掉,以保证生产车间里一些经营管理,减少浪费。

  其实压力还蛮大的。因为在现在这个大环境,企业想要存活,其实更多的是想让你产出,想要让你成为一个对企业有价值的人。所以你也没有很多额外的时间留出来去学习,去做知识的沉淀。

  如果你想去学习或是想积累些什么,可能目前状况下,这不是企业想要的。像去年疫情的时候,我们制造业其实也有受影响,当时走了30%的人。所以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要是能找到一份工作,就要先抓住。

  但无论如何,我觉得生物行业的发展前景还是很不错的。因为大家到了一定的岁数之后,身体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亚健康疾病,所以人们对健康的关注程度也会更高。大健康板块其实是人们未来更关注的一个内容。

  未来我还是希望自己能在这个领域继续做,倒不是说有什么特别大的吸引力,只是运营这块确实有很多东西要学,目前我也只是探索到了冰山一角。

  因为想去杭州这座城市生活,求职时我投了很多杭州的公司,有做手机终端的,还有一些互联网的。我们专业的同学们,大多也是这两个选择。

  读研阶段,我的研究方向就是数字图像处理,还有一些计算机视觉相关的课题。所以面试的时候,我都会问一下对方计算机视觉的应用场景到底是什么,总感觉这个算法的热度很高,但能成熟落地的应用很少,怎么拿它落到用户手里的需求不是很明确。

  我们公司在杭州有一个研发中心,核心业务就是拍照效果,而计算机视觉的算法就是为了这一载体服务的,需求很明确。所以那年8月,我直接入职了影像算法研究部。

  从入职到去年,两年多的时间,我都呆在杭州的写字楼里。那时我们公司推出了两款手机,宣传点是“夜色更精彩”,我就负责做画质方面的工作。简单解释一下,就是当你拿手机拍照,在一些暗光的场景,比如晚上的时候,它会有很大的噪声,或者图像会很糊。我的工作目标是帮助改善拍照的清晰度,让用户拍得更清楚。

  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就转向了3D方面的工作。专注于人像场景,通过人的三维信息把用户的人像效果做得更好。我们在重庆这边搞了个3D实验室,专门负责对人体建模,通过大批量的人体三维数据找到一些规律,然后改善我们的影像产品。

  在转方向之前,公司有咨询我们的意愿。看到有这么一个机会的时候,我其实很乐意去转换一下,因为它肯定对你的技术成长是有帮助的。尽管这两个方向都是图像算法,技术相关性却很小。所以我用半年的时间疯狂恶补了这一方面的知识,也趁着调试硬件和设备的阶段给自己充充电,来适应这方面的工作。

  就拍照来说,近些年,手机影像效果的技术提升是非常大的。像我在上学的时候,手机拍照都有一个特点,白天特别厉害,晚上就是一个“瞎子”,因为夜景环境比较极端,光线年的时候,夜景拍照的效果就提升了很多。

  在我的日常工作中,会接到各种各样的需求,其实一开始你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去“玩”,该怎么去实现它。要一步一步去试,然后遇到很多问题,然后去解决,最终才知道结果怎样。

  比如我们在组建3D实验室的时候,需要去做一个整体重建的设备,当时我们的思路是拿着相机对人做一个包围式的拍照,然后去进行重建。但是这会遇到很多问题,因为人是动的,当相机在不同时间去拍照的时候,相机的分布排布和快门会有一些时间的误差,导致重建的质量不好。

  当时我们就会去设想一些办法去改善问题。每次如果有1个设想,它成功地解决了问题,就会特别有成就感。但更多的时候,可能有10个设想,最终10个设想都不行,就会很难。我们这一领域,就是不断地重复,发现了问题,有了一个设想,试一下,解决一部分问题,然后再有新的设想,让他不断改进,螺旋式上升。还好,到现在为止,数据结果已经比去年有很大的提升了。

  能明显感觉到最近应届生对于高端制造业的喜爱程度是在逐渐增加的。尤其是我找工作的那两年,就我认识的同学们,像我一样去终端厂商这种制造业的,会比纯互联网的多一些。现在我们公司的应届生比例也挺高的,拿我们的小团队来说,有一半以上都是应届生。一些和我关系比较密切的,也都是应届生。

  我觉得两个原因吧,一是就是最开始我说的,我们这行是有产品或渠道的,是有明确需求的,还有一个是盈利情况也还不错,虽然不能和那些大厂相比,但是比其他互联网公司还是很好的。

  从近两年的手机销售数据来看,其实整个市场增长没有以前那么快了,我们都说手机从一个增量市场变成了存量市场,所以各大厂商之间的竞争也会强一点。但还好,我们公司还是在往上走的一个状态,一直在不断开拓新业务,整个团队规模也是在稳定增长的。虽然增速不是特别快,但我觉得太迅速反而不好,那代表稳定性差。

  前段时间因为疫情,整个大环境不是特别火热。但我们部门这边的业务还算稳定,没有很强的危机感。而且像网上说的,35岁危机这种比较敏感的话题,我都是在新闻上看到的,在我们公司、我们部门,我没听过也没见过这种事情。

  我觉得不必太焦虑,太焦虑了不是一件好事。感觉只要能把我们该做的事情给做好,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我从小就对汽车感兴趣,平时所以也会了解一些汽车相关的信息。大学的时候,我们有些关于市场营销的课程,我都会结合自己感兴趣的车企做一些案例分析。

  其实找工作时,我投递的大多还是传统车企,因为那时候比较头部的新能源车企还没有大规模的校招,我能看到的一些招聘都是体验店的对外招聘,不是总部的岗位。所以最终我来到了现在这家公司,一方面是它是一家国企,另一方面是它也算国内自主品牌里比较好的一个。

  我老家是东北鞍山的,在我们家那边都是钢铁企业,所以提到制造业,其实我会想到的是那种偏重工、偏机械的。

  但入职之后我才发现,其实制造业不只包括“制造”,“制造”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它会包括很多方面,甚至和互联网方向的也有很多关联。

  我现在所在的部门是我入职时刚成立的,叫智慧营销中心,走的就是一种创新营销模式。比如在发布东西之前,我们会建立专门的平台去做一些标签、数据的监控,也会分析内容的精准性,分析什么样的内容能更好地触达用户。感觉我们做的传播,更贴近于广告行业,还有很多和各个行业的KOL合作,和我们传统意义理解的制造业关系没有那么大。

  我的工作内容是为混动产品线做产品推广、传播策划。所以在每次推广每款产品前,我都需要和技术部门的同事去深入沟通,了解产品的技术,再一起讨论怎么把这个技术讲出来,让客户更好地理解。

  举个例子,我们公司新推出了一个混动技术,叫智电IDD。其实在混动领域,有一个头部企业的技术已经很成熟了,我就会和同事们一起分析我们的车和它们的差异点在哪里,可能它们注重极致的经济性,我们就更强调兼顾动力性。

  然后我们会结合用户使用场景来宣传,比如日常完全是在市区、市中心的,可以选择纯电动的,周末或假期有长途出游需求的,就可以选择混动车。而且长途驾驶中的高速路况比较多,所以对动力性的要求会比较高。那我们的产品在面对各种极端环境里,发动机的适应性会更强。

  但我们和互联网也是有些不同的,尤其是在调性上,可能互联网做的东西会比较新颖,比较开放,但在我们公司就不太能做些夸张的或者是比较前卫的东西。而且很多新的想法也要跟领导层层汇报,通过审核之后才能推进,没有那么扁平化。

  现在国家的扶持政策,开发新能源的车企越来越多。当技术愈发成熟的时候,它能带给用户的产品优势也越来越多,比如节能,动力性强,甚至省油(对于混动车)。包括我们公司的产品也在整体向新能源方向转型,新推出的产品线都开始做纯电动的车型了,燃油车也在慢慢转向混动。

  产品越来越多,公司人手有时候会不太够,所以我们的工作任务还是挺重的。入职不到半年的时候,我就已经要自己牵头去推进一个项目的执行了。

  去年,我们要推广一个关于产品技术解读的内容,当时和工程师团队磨合了很久,拍摄视频的准备周期也很长。但最后发出来的呈现效果还挺好的,对技术点讲的比较透彻,整体关注度也比较高,扩散范围也比较广,每当这时我就挺有成就感的。

  入职快2年,其实能明显感觉最近几年用户对于新能源的关注度是越来越高的。包括我自己,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认识也更深刻了。如果我买车的话,应该也会考虑新能源汽车,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趋势,而且新能源汽车确实能比燃油车给你带来更好的体验。

  其实制造业它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容纳的工作方向有很多,比如汽车、电子、服装,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方向,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去选择制造业中的不同岗位。

  至于我未来的职业规划,是希望自己能更多地参与到前期产品策划上去。现在我们的工作内容是根据策划制定推广方案嘛,我想更前置一步,去做一些有难度有挑战的工作。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也会考虑相同规模的新能源车企,去自己喜欢的品牌。

  只有选对了行业,才能趁着行业发展的东风,抓住发展机会,携手“钱途”与“前途”。

  文中的几位年轻人,无论是偶然来到制造业,还是“择优选择”了制造业,最终还是因为其稳定与高薪的行业优势,继续留在制造业。就像瞿顺所说,“进入了好的行业,心理上其实也不太会做一些其他的行业。”当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开始看重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拒绝互联网行业的996模式,渴望把更多的时间让给生活,制造业或许也能提供给年轻人一种全新的择业选择。

  相应的,凭借着一系列招揽年轻人的贴心举措,制造业也正涌入更多的年轻血脉。这些年轻人,或许将改变制造业的叙事方向。

  你对高端制造业有怎样的看法?你想过去高端制造业工作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