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特网诞生史:源自ARPANET的互联网络
网易数码11月14日消息,当人们谈及因特网(Internet)时,往往会想起万维网(World Wide Web),但实际上只有25岁的万维网只是因特网的一部分,而因特网的诞生则要归功于当时的美国军方所需,这就要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那个时候,一台计算机还像一个房间那么大!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的首颗人造地球卫星——Sputnik。
1958年,美国高级研究计划局(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简称ARPA)成立,其目的在于让美国在计算机科学研究方面保持全球领先的优势。而此时的计算机只能读取穿孔卡片或磁带,同时也并未实现联网。
1966年,ARPA联和数家科研机构组建了一个计算机网络,其目标有三个:(1)提升计算能力;(2)分散信息存储;(3)找到一种能够大规模分发信息的方法。
ARPA随后与BBN(Bolt、Beranek和Newman)达成合作来开发计算机联网技术,他们创建了一个只有4台计算机的网络,同时还都运行着不同的操作系统。
这个网络就是ARPANET,该网络所使用的部分技术目前仍然被因特网所使用,比如FTP(文件传输协议)和TCP/IP(传输控制协议/因特网互联协议)等。
创建于1969年的ARPANET起初只有4台计算机,到1977年,该网络内的计算机已经达到111台。
ARPANET网内的计算机通过卫星进行连接,范围也扩展至夏威夷和欧洲等地区,当时联入该网络有研究机构、大学和军事机构等,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进入这个系统,而普通人在当时基本都不知道这个网络的存在。
1983年,ARPANET的军事部分被剥离出网络,并单独成立了MILNET,随后成为国防数据网络(DDN)的一部分。而ARPANET的剩余部分则通过一个数量受限的邮件网关进行连接。
1985年和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将5个超级计算机中心组建成为NSFNet。随后该网络扩展至多所大学,并谋求更大的发展。这个互联的计算机系统也就是后来人人皆知的“因特网”。万维网在后来才出现,其主要作用是方便人们浏览因特网。
虽然“个人计算”的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出现,但因特网在此期间并没有提供给公众使用,只是充当政府、企业和大学等机构的资源。
随着ARPANET的“年事已老”,许多组织开始转向其他的网络,其中大部分都转向了NSFNet。1990年,ARPANET项目在完成了自己的光荣使命之后被解散。
作为万维网的创始人,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在当年所开发许多协议直到今天还在被使用,其中包括:
(1)HTML: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超文本标记语言),计算机用来一起显示网页和链接文件的基本语言之一。
(2)URI:Uniform Resource Identifier(统一资源标识符),一种“地址”的所特有的在网络上的每个资源。
(3)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允许网站之间相互通信,同时可以从万维网的所有区域获得链接信息。
1990年年底,伯纳斯-李发布首个网页;1991年,万维网向公众正式开放。
如今,美军主要使用视频游戏进行训练。比如多人军事游戏系统DARWARS能够帮助士兵训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技巧、如何完成护送行动以及熟悉作战规则等;而《战术伊拉克》(Tactical Iraqi)和UrbanSlim则能够训练士兵的语言技能和攻击技术。
此外,《虚拟战场空间2》(Virtual Battlespace 2)之类的战争模拟游戏可以训练指挥官在前线作战环境下制定作战方案的能力,同时还能够训练所有参战士兵的IED爆炸、伏击和医疗后送等技能。
美军的军事研究人员如今对使用无人机(UAV)进行巡逻监控以及发起攻击,这种方式适用于那些可能会对士兵生命造成威胁的困难环境。
DARPA正在推动通过《危险环境中的联合行动方案》(Collaborative Operations in Denied Environment,简称CODE),该方案能够扩大无人机的适用范围,进而降低许多任务的操作成本,比如研发能够帮助雷达和安全专家在安全系统内创建一体化传感器的软件等。
如今美军也使用因特网进行私人和分类网络之间的信息交流,美军允许在满足非机密因特网协议(Non-Classified Internet Protocol Network,简称NIPRNET)的情况下访问社交网络媒体。
总而言之,ARPANET为实现计算机的高速网络连接提供了方法,其影响也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年的军方所需。(半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