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网站成获取新闻主要渠道之一!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如何?
2022年11月30日,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联合举办“网络保护·益路同行”主题研讨会,并发布了(点击链接查看报告全文)。
自2018年起,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会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每年对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开展全国调查并发布研究成果,在深化学术研究、辅助行业决策、促成社会共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的报告基于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小学、初中、高中及中等职业学校26349名未成年学生、13283名家长、1632名教师的抽样调查,从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网络接入环境、网络使用特点、教育监管、网络安全与权益保护等方面,分析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主要趋势及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有关建议。
报告显示,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提升,网络依赖程度有所下降。2021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91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6.8%,较2020年提升1.9个百分点。未成年人过度上网情况有所改善,工作日、节假日日均上网时长与2020年相比均有下降。未成年网民对互联网的主观依赖程度和家长认为孩子上网时间过长的主观感受都呈下降趋势。
2021年,农村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首次超过城镇。具体而言,2021年我国城镇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为96.7%,农村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为97.3%,分别较2020年提升1.7个百分点和2.6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小学阶段,城镇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比农村高0.8个百分点,初中开始,农村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略高于城镇。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城乡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差距持续缩小,由2018年的5.4个百分点下降至2019年的3.6个百分点、2020年的0.3个百分点。
尽管城乡未成年人在互联网普及率方面的差距已基本弥合,但在网络使用方面仍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农村未成年网民上网设备相对单一、长时间上网情况更突出、使用休闲娱乐类应用比例较高、使用学习资讯类应用比例较低。
数据显示,初中生经常在网上聊天、使用社交网站的比例均高于未成年网民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以上,经常听音乐、看视频、看短视频、搜索信息和网上购物的比例也均高于未成年网民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
初中还是参与网上粉丝应援活动比例最高的学历段。2021年6月起,中央网信办等部门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未成年网民参与网上粉丝应援活动的情况明显减少。未成年网民经常参与网上粉丝应援活动的比例为5.4%,较2020年(8.0%)下降2.6个百分点。所有学历段中,初中生的参与比例最高,为9.1%,其次为高中生(8.1%)、中等职业教育学生(6.9%)、小学生(2.7%)。与2020年相比,小学生经常进行网上应援活动的比例下降最为明显,下降超过一半。
进一步对未成年人的互联网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未成年网民网上学习、听音乐、玩游戏为三大主要活动,分别占比88.9%、63%、62.3%。聊天和看短视频分别以占比53.4%和47.6%位居第四位和第五位。特别关注的是,未成年人网上休闲娱乐活动中,看短视频的比例有所下降,相较2020年的49.3%下降1.7个百分点。
视频网站等已成为未成年人获取新闻事件、重大消息的主要渠道之一。2021年数据显示,电视节目是未成年网民获取新闻事件、重大消息的首要渠道,为64.9%;其次是各类视频网站和官方媒体网站,分别为48.7%和48.2%。
值得注意的是,未成年短视频用户中,会有意识地区分短视频信息是官方发布还是自媒体发布的比例为48.1%。超过一半未成年短视频用户对信息发布渠道缺乏鉴别意识或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近四成未成年网民在上网过程中遭遇过不良或消极负面信息,其中占比最高的是炫耀个人财富或家庭背景,宣扬不劳而获、躺平思想等消极负面的内容,对未成年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不可小觑。
互联网已成为当代未成年人重要的学习、社交、娱乐工具,对其成长产生深刻影响。2018年起,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每年对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开展调查,并发布《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特点和网上生活状态。
本次调查延续此前的研究框架,在各级共青团和学校大力支持下,共回收有效问卷41,264份(含26,349份未成年人问卷、13,283份家长问卷、1,632份教师问卷),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小学、初中、高中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报告聚焦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网络接入环境、网络使用特点、教育监管、网络安全与权益保护等方面情况,重点研判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趋势变化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工作建议。
◇ 2021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注:本次调查对象为18岁以下小学、初中、高中、职高、中专、技校在校学生,不包括6岁以下群体和非学生样本)达1.91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6.8%(注: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1》数据,全国普通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不包含成人教育)人口共1.97亿)。
◇ 2021年我国城镇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为96.7%,农村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为97.3%;小学阶段,城镇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比农村高0.8个百分点,初中开始,农村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略高于城镇。
◇ 2021年我国小学生互联网普及率达95.0%,较2020年提升2.9个百分点,未成年人触网低龄化趋势明显。
◇ 未成年网民中(注:本报告所有表述为在“未成年网民中”的比例,均以未成年网民规模1.91亿为基数),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0.7%,使用智能台灯、智能音箱、词典笔等新型上网设备的比例为21.7%、19.9%和16.4%。
◇ 未成年网民中,拥有属于自己的上网设备的比例为86.7%,较2020年提升3.8个百分点。
◇ 66.0%的未成年网民工作日平均每天上网时长在半小时以内,51.8%的未成年网民节假日平均每天上网时长在1小时以内;工作日日均上网2小时以上的比例为8.7%,节假日日均上网在5小时以上的比例为9.9%,较2020年均有2—3个百分点的下降。
◇ 未成年网民中,认为自己非常依赖或比较依赖互联网的比例为19.5%,较2020年下降0.1个百分点;认为自己对互联网没有依赖心理的比例为42.0%,较2020年提升3.3个百分点。
◇ 未成年网民中,经常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注:此处的网上学习具体包括利用互联网做作业、复习、背单词、在线答疑、网上课程学习等)的比例为88.9%,较2020年下降1.0个百分点。
◇ 未成年网民中,经常在网上玩游戏的比例为62.3%,较2020年下降0.2个百分点。
◇ 未成年网民中,经常在互联网上看短视频的比例为47.6%,较2020年下降1.7个百分点。
◇ 未成年网民中,经常参与网上粉丝应援行为的比例为5.4%,较2020年下降2.6个百分点。
◇ 91.2%的家长会对子女进行一定程度的网络安全教育,84.6%的教师表示学校为学生设置了网络安全教育课程。
◇ 54.0%的家长要求孩子的上网行为必须在自己的监督之下,79.7%的家长会与孩子进行约定,并允许孩子适度上网娱乐。
◇ 未成年网民中,设置过青少年模式的比例为48.2%;给孩子设置过青少年模式的家长比例为47.3%。
◇ 未成年网民中,认为自己在过去半年内遭遇过网络安全事件的比例为25.5%,较2020年下降1.7个百分点。
◇ 未成年网民中,对网络权益维护或举报具有一定认知的比例为79.8%,较2020年提升5.7个百分点。
◇ 未成年网民中,会关注未成年人上网相关新政策新法规的比例为66.3%。
1. 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提升,网络依赖程度有所下降。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6.8%,较2020年提升1.9个百分点,未成年人过度上网情况有所改善。未成年网民工作日平均上网时长在2小时以上的比例为8.7%,节假日平均上网时长在5小时以上的比例为9.9%,分别比2020年下降2.8个百分点和2.3个百分点。未成年网民对互联网的主观依赖程度和家长认为孩子上网时间过长的主观感受都呈下降趋势。42.0%的未成年网民认为自己对互联网没有依赖心理,较2020年提升3.3个百分点;27.3%的家长认为孩子上网时间过长,较2020年下降4.5个百分点。
2. 未成年人网络使用存在城乡差异,农村未成年网民教育管理相对不足。随着移动互联网向农村持续渗透,城乡未成年人在互联网普及率方面的差距已基本弥合。然而,他们在网络使用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农村未成年网民上网设备相对单一、长时间上网情况更突出、使用休闲娱乐类应用比例较高、使用学习资讯类应用比例较低。比如,除手机外,农村未成年网民使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设备上网的比例均明显低于城镇未成年网民;节假日平均上网时长在5小时以上的,农村比城镇高3.9个百分点;经常在网上玩游戏、看短视频的,农村比城镇分别高6.0和8.3个百分点;经常使用网络学习、搜索引擎和看新闻的,农村比城镇分别低8.9、6.8和5.0个百分点。调研发现,超四成农村未成年网民没有和父母双方一起生活,比城镇高近两成。这一方面使得更多农村未成年人需要使用手机进行亲情联络,另一方面也导致农村未成年网民在上网用网上缺少家长的监督约束。只有38.3%的农村未成年网民表示上网时长经常受到家长限制,比城镇低10.4个百分点。
3. 互联网平台监管初见成效,青少年模式有待进一步推广完善。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增设“网络保护”专章,对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提出未成年人保护相关的明确要求。2021年未成年网民经常在网络上听音乐、玩游戏、看视频、看短视频、看直播的比例,较2020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21年6月,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推动未成年网民经常参与网上粉丝应援行为的比例从2020年的8.0%下降至2021年的5.4%,减少近三分之一。2019年以来,各大视频、短视频、社交、游戏等网络平台陆续推出青少年模式,在帮助未成年人减少网络依赖和网络不良信息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调查发现,尽管85.9%的未成年人和91.6%的家长都知道青少年模式,但设置过青少年模式的未成年人和家长均不到五成,四成家长认为青少年模式效果不够明显,一成未成年网民表示对青少年模式不满意。未成年人游戏账号管理趋于严格,但有31.9%的未成年网民使用家长账号玩过游戏。
4. 视频平台成为获取信息重要渠道,对未成年人价值观塑造的影响值得关注。视频、短视频平台已成为当前未成年人获取新闻事件、重大消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其内容质量会对未成年人思想观念产生潜移默化影响。接近半数未成年人通过抖音、快手、B站等短视频、视频平台获取社会重大事件信息,略高于各类官方媒体网站。但当前未成年网民对于网络信息来源渠道的鉴别意识还不高,未成年短视频用户中,会有意识地区分短视频信息是官方还是自媒体发布的不到一半。38.3%的未成年网民在上网过程中遭遇过不良或消极负面信息,其中占比最高的是炫耀个人财富或家庭背景(21.2%),宣扬不劳而获、躺平思想(16.3%)等消极负面的内容。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互联网平台监管工作的有序推进,血腥暴力、唆使犯罪、歪曲历史、淫秽色情等不良信息得到有效控制,但消极负面信息对未成年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不可小觑。
5. 网络安全环境持续改善,新风险隐患不容忽视。随着一系列网络环境专项整治行动的开展,以及家长和学校对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教育管理的日益重视,网络安全环境持续改善,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有所提升。比如,未成年网民在过去半年内遭遇过网络安全事件的比例为25.5%,较2020年下降1.7个百分点;79.8%的未成年网民知道可以通过互联网对侵害自身不法行为进行权益维护或举报,较2020年提升5.7个百分点;66.3%的未成年网民会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未成年人上网相关的新政策新法规。与此同时,网络安全方面也出现一些新风险隐患。一是部分未成年网民网络安全防范意识不强,20.0%的未成年网民对于防范网络诈骗、信息泄露、网络谣言等没有概念,且年龄越小,防范意识越弱。二是网络安全陷阱也在“与时俱进”,与2020年相比,未成年网民中遭遇账号密码被盗、电脑或手机中病毒等传统问题的比例持续下降,但遭遇网上诈骗、个人信息泄露等形式多变、“套路满满”的新问题的比例略有升高。三是新型上网设备存在信息安全风险,智能手表、智能台灯、智能音箱、词典笔等新型上网设备在未成年网民中迅速普及,功能丰富多样,但在信息内容、隐私安全等方面标准不一,56.0%的未成年网民、56.8%的家长和79.0%的教师表示对这类设备的信息安全风险感到担心。
6. 家庭对未成年人上网影响重大,提升家长网络素养实有必要。家庭是未成年人上网的主要场所,家长对未成年人上网的管理和引导方式直接影响未成年人上网行为和习惯。上网时长是否受到家长限制、是否与父母共同生活,显著影响未成年网民的网络依赖程度。经常受到家长限制的未成年网民,对互联网有依赖心理的比例为10.0%,比不受家长限制的未成年网民低27.4个百分点。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未成年网民中,其认为自己非常依赖或比较依赖互联网的比例为16.2%,而与父母中的某一方或其他亲属生活的未成年网民中,这个比例分别为22.4%和21.3%。家长自身的上网行为和网络素养也对未成年网民有直接影响。在家长经常玩手机游戏或看短视频的家庭中,未成年人工作日上网2小时以上、节假日上网5小时以上的比例,分别比家长不经常玩手机游戏或看短视频的家庭高5.6和8.5个百分点;还有31.9%的未成年网民使用家长账号玩过游戏。26.8%的家长表示对互联网懂得不多,7.4%的家长表示自己不会上网,25.3%的家长认为自己对互联网存在依赖心理,难免会影响对子女上网的管理效果。
在互联网高度渗透、上网触手可及的当下,未成年人是地地道道的“数字原住民”,网络甚至已成为其日常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水和空气”。建议“政、校、家、社、企”协同发力,顺应数字社会发展规律,治管教结合,多管齐下,为“互联网一代”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1. 强化法治保障,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和健康度。一是加强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普法宣传和执法检查,尽快颁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严厉整治涉未成年人的网络偷拍直播、诱导性消费打赏、网络社交陷阱等,依法从严从重处置利用网络教学损害未成年人权益的行为,防止网络欺凌、网络暴力等现象的发生,切实保障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二是适应互联网传播规律,增强各类官方媒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加强内容输出和正向引导,帮助认知和行为正处于发展阶段的未成年人抵制泛娱乐化、不良网络亚文化、非理性消费等网络现象对其价值观塑造的负面影响。三是加快制定新型上网设备信息安全行业标准,对涉及图像、指纹、位置及用户个人信息等功能进行规范性要求,明确厂商和软件开发商的法律责任,切实加强未成年人隐私信息保护。
2. 推动青少年模式改良升级,在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沉迷方面发挥更加积极作用。一是推动网络平台更好履行社会责任,切实发挥青少年模式对不良及消极负面信息的阻断作用,避免成为形式上的保护工具。二是加强探索未成年人特质识别认证技术,完善未成年人身份识别机制,帮助监护人更好履行监督管理和保护职责。三是加强专属内容池建设,强化视频、短视频类平台内容审核,做好内容“加减法”,分级分类丰富和优化内容池资源供给,让青少年模式不仅能用、管用,更要让青少年好用、爱用。四是加强行业自身建设和协同联动,探索建立更加精细化的行业标准和账号互通机制,对未成年人从事网上娱乐活动时间进行“总量控制”,从机制源头填补未成年人网络防沉迷方面存在的技术漏洞。
3. 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提升农村未成年人互联网应用能力。一是根据不同年龄未成年人心智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开展网络素养教育。面向小学生,重点引导其正确认识网络,养成良好上网习惯,提高信息辨别能力、时间管控能力以及隐私保护能力;面向中学生,重点引导其遵守网络规则,规范自己在互联网上的言行,借助互联网资源帮助学习,注意防范网络社交风险等。二是弥合城乡未成年人网络素养“鸿沟”。加强农村地区,特别是留守儿童集中地区中小学校网络常识、网络技能、网络规范、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引入社会力量,帮助农村地区家长更好承担起教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互联网的责任;针对农村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环境和使用需求推出相应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利用网络助力学习生活。
4. 学校、家庭、平台企业各尽其责,形成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合力。一是推动学校发挥主阵地作用,规范未成年人校内上网管理,比如,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有关要求,禁止未成年人带手机进入课堂,严禁以信息化或分班教学为名强制学生购买平板电脑及学习软件等;结合“双减”政策落地实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帮助未成年人科学上网、健康成长。二是强化“家庭是第一课堂”的共识,帮助家长提升自身网络素养及正确管理未成年人上网的技能,倡导家长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良好榜样。三是树立奖善罚过导向,推动平台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在产品开发运维方面兼顾经济利益与社会效应,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作为企业发展的底线;加强行业自律,发挥协会组织作用,特别是加强对未成年用户规模较大的视频、短视频类平台和账号的监管力度,建立便捷、合理、有效的投诉和举报渠道,共同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