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上看老乡】牛君俊:用10万元擦亮甘谷“麻鞋”品牌
在甘谷县城的富强路边,有一家并不起眼的公司。门头不大,还被树木遮掩,但刻在门匾上的“雅路人”三个字,在当地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这家公司的总经理叫牛君俊,12年前,大学毕业的他南下创业,随后的创业岁月里,他沉浸于非遗创新、游曳在电子商海,将甘谷“麻鞋”推进了故宫博物馆、卖向了全国各地。
6月30日,由甘肃省委网信办主办的“小康路上看老乡”采访活动走进天水市甘谷县,记者见到了这位80后“传奇”创业者。
打开“电炉子”,煮一罐甘谷“罐罐茶”,放一块甘蔗冰糖,伴着苦中有甜、甜中有苦的茶水,牛君俊向记者讲述了12年“擦鞋”经历
“我学的是电子商务,在学校的时候就搞了个网站,并在淘宝开了网店。”牛君俊向记者介绍,2008年上大二的他喜欢上了创业,“总想着,把老家的东西在网上卖一下。”
几经琢磨,牛君俊最终选择了“麻鞋”,遂联系了甘谷一家“麻鞋”厂家,将“麻鞋”照片挂在网上,开始售卖“麻鞋”。
“卖出去的第一单,至今记忆犹新。”牛君俊说,当时,他在厂家提供的标价基础上又抬高了价格,殊不知等到给厂家付钱时才知道,厂家给他的价格远低于标价,“那一单卖出去了3双鞋。”
大学毕业时,牛君俊果断解除北京中关村一家IT公司的签约,带着女朋友南下郑州,一心一意经营网店。
随着销量增多,客户各种各样的诉求与建议,让牛君俊萌生了自己生产“麻鞋”的想法。
2011年,牛君俊回到家乡,考察“麻鞋”工艺,寻求合作伙伴,并于当年在甘谷县成立了甘肃雅路人麻编工艺制品发展有限公司,开启了“传奇”的创业之路。
“先找了一位制作麻鞋的师傅,后找了一位同学投资了2万元,又跟亲戚朋友借了点,凑够了10万元,便租地方、注册公司、雇工人,开始生产麻鞋。”牛君俊讲到,“那会儿啥也不懂,也没有制作标准,就拿我媳妇的脚做鞋样。”
一个生产车间、3名制作工人,加上制鞋师傅、牛君俊和妻子,6个人一年生产了2000双“麻鞋”。
“一双50元,卖的很快,可以说供不应求。”牛君俊笑着告诉记者,十多年过去了,他生产的“麻鞋”至今供不应求。
为了扩大产能,次年,牛君俊将公司搬到了富强路,雇佣的工人也由3人扩大到了10多人。
“雨天鞋就湿了”“鞋底容易打滑”“样式有点老旧”销售过程中,牛君俊总结消费者的意见,有了对“麻鞋”进行改进、创新的想法。他说:“以前,甘谷的麻鞋以拖鞋为主,我创新的第一代产品是适用于户外穿的单鞋。”
设计、制作、测试,防水“麻鞋”、扎染“麻鞋”、千层底“麻鞋”等,每隔一到两年,牛君俊都会生产出符合更多消费者期盼的“麻鞋”。
“脱贫攻坚时期,依托政府的政策支持,我们建了几个扶贫车间,吸纳了周边600多名妇女就业。其中,有一位妇女,让我记忆犹新。”随着公司发展壮大,牛君俊在着重研发、销售更多“麻鞋”的同时,将目光转向了广大农村妇女。
原来,这位妇女在县城一家酒店打工,下班后,便拿着材料在家做鞋,几年下来,凭着打工和做手工赚的钱,供出了3名大学生。
“当她告诉我,她是靠着洗碗、做鞋,供了3名大学生后,我意识到,做鞋可以让更多的妇女在农闲之时赚钱。”牛君俊说,随即,他研发了一款千层底“麻鞋”。该款“麻鞋”为纯手工制作,穿起来更舒适、销售价格更高、用工量更大,可以让更多的妇女参与其中,增加收入。
“淘宝刚起步的时候,我就在淘宝上面开店,当大家都开始入驻淘宝的时候,我开始转移到微商,当大家都借助微商销售产品时,我开始做短视频,当大家开始做短视频的时候,我又转移到抖音、快手等平台进行直播”相较于大多数商家,牛君俊总是走在销售时代的前端,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如今,牛君俊已经从直播开始向文创转移,还将甘谷文化、甘肃文化融于“麻鞋”制作,将甘谷“麻鞋”做成了文创产品。2022年,甘谷“麻鞋”以文创产品的形式,进驻故宫博物馆展销,让甘谷“麻鞋”的品牌更显光亮与灿烂。
2022年,“雅路人麻鞋”仅在线万元。而今年前半年,这一销售额已经实现。
“下一步,我的目标是申请国家级非遗项目,让甘谷麻鞋品牌更亮的同时,让更多农村妇女能够加入到制作麻鞋的队伍里来,增加更多收入、助力乡村振兴。”牛君俊说,“能帮助到更多家乡的人,我觉得才是最幸福的事,哪怕卖出去的鞋我不赚一分钱。”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2 ICP备案:陇ICP备17001500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甘)字第079号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编号:甘B2__20120010
主办:甘肃中甘网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团:甘肃和谐律师事务所()甘肃天旺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