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形势下提升商业银行重点城市行综合竞争力的分析
最重要的经营市场和核心阵地,城市尤其是省会等重点城市不仅是客户需求、业务发展制高点和同业竞争焦点,更是价值创造的重要引擎。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变化,同业挑战与日俱增,重点城市商业特别是国有大行面临的转型发展压力日益加剧。风险与机遇同在,挑战与发展并存,对于重点城市行的战略定位、发展短板以及综合竞争力提升路径方向,需要我们有更加清醒和冷静的认识。本文基于湖南省会长沙这个重点城市的区域视角,提出新形势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提升的思路与措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变局中,重点城市与区域协同发展逐步成为未来金融经济增长的必然趋势。重点城市作为一个区域内金融业相对密集发达、资金融通与集聚能力强、金融业务辐射半径大的城市,通常对区域内实体经济形成强大支持效应,能有力促进区域内生产要素和劳动力优化配置,体现出明显的竞争优势。
(一)重点城市各类资源丰富,经济金融活力强,是商业银行支持实体企业和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支点。长沙市作为湖南省发展水平和形象的集中代表,不仅是我国南方综合交通枢纽和长株潭一体化经济圈的核心城市,也是中西部、中南部、东部地区最具竞争力城市。在国家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长沙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万亿元,并且保持每年高增长态势,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近1.4万亿元,同比增长4.5%,排名全国省会城市第六,中部城市第二;地方公共预算收入过千亿元,2022年达1202亿元,常住人口过千万,跻身全国网红城市“顶流”。
(二)重点城市身处产业升级和创新变革前沿,创新活跃度高,是商业银行改革创新“试验田”和转型发展“桥头堡”。近年来,长沙围绕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科创与文创中心、综合交通枢纽中心,抢占“三智一芯”产业发展制高点,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工程机械迈向世界级产业集群,智能网联企业保持领跑态势,先进计算和储能材料等产业加快崛起;科技创新成为新引擎,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数量全国第一,创新能力跃居国家创新型城市第8位。
(三)重点城市虹吸效应强,是各商业银行展示行业地位和品牌形象的窗口。重点城市市场引领效用突出,社会公众关注度高,不仅是各商业银行云集和竞争最为激烈区域,更容易对区域产生虹吸效应,将周围富集产业集群吸收转移到自身区域中来,形成重点城市产业集群。长沙近年来大力推进产业科技同创同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民生服务共建共享,引领长株潭一体化不断取得新突破;打造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建设重要支撑;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全面推进湘赣边区域合作,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出圈”“建群”,深度融入“双循环”。
(一)金融同业竞争激烈,竞争同质化现象突出。重点城市银行机构多、资金高度集聚,企业直接融资能力强、渠道多,市场竞争尤为激烈。近年来,金融同业明显加快在重点城市“跑马圈地”,如广发、北京、花旗、汇丰、平安等各类型商业银行纷纷抢驻长沙,长沙地区银行数量突破40家。各大银行在省会城市扎堆拼抢的同时,产品同质化竞争更趋严重,在价格方面常陷入无序混战,特别对区域内份额占比高、存量业务规模大的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增长带来更大压力。
(二)资源投入不集中,资源禀赋不均衡,效益产出与竞争力不强。重点城市作为当地省级范围内经济资源最丰富,市场机会最多、竞争最激烈的地区,迫切需要通过大投入实现大发展。从资源禀赋看,相对重点城市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当地的城商行机构由于有省会地方政府财政、社保等重要资金部门支持,在对公存款等业务拓展上具有先天优势。从近三年看,长沙地区四大国有银行相较长沙银行等地方商业银行对公存款余额和新增占比分别平均少19.46个和22.42个百分点。
(三)重点城市定位高需求广,相应产品和服务创新不充分。重点城市作为省级区域重要发展极,其经济持续强势增长为重点城市行发展提供了巨大增量空间和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作为各省产业结构调整“急先锋”,重点城市在区域重大产业机构升级中往往承载着改革创新、跨越发展重要职能,这对当地银行机构产品创新与综合服务能力提出较高要求,迫切需要重点城市国有商业银行进一步增强先行先试勇于担当精神,提高主动参与竞争和创新发展意识,精准高效地创新研发与之相配套的特色化产品、流程等政策制度,并提供丰富且完善的差异化服务。
(四)协同作战能力偏弱,营销资源集中度不足。对于未成立分行模式的重点城市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在当地激烈市场竞争中,依靠某个支行单打独斗,无法赢得市场竞争。各行间业务、客户部分交叉,因客户资源引发矛盾,不仅需国有商业银行省级管理机构耗费大量精力协调处理,更造成客户体验不佳。因缺乏清晰营销机制和统一指导,营销资源过于分散,且重点城市国有商业银行各分支机构立足本行角度工作重点不一,导致全局意识偏低,协同作战能力偏弱,难以形成统一合力。
(一)总体思路。围绕“十四五”规划,以新金融理念为指引,深入推进“三大战略”与数字化经营,锚定“12345”积极作为:即紧扣“重点城市行核心竞争力提升”这一主线,夯实队伍建设和客户建设两大基础,充分发挥平台搭建、综合服务和分群分层维护等“三大抓手”作用,持续推动重点项目、上市与拟上市企业、政府机构及中型客户等四大重点领域工作,保持定力落实推进以走访企业、跟进招商、支持项目、线上推介、稳企纾困为主题的“五大行动”提质升级,提高重点城市行战略执行力、价值创造力、市场竞争力和系统贡献度,打造服务重点城市经济建设排头兵、新金融行动引领者、数字化经营先行区、战略推进样板间和机制创新领头羊。
(二)主要措施。1.坚持强优导向,高目标提升经营质效。紧跟省委省政府“强省会”战略部署,以 “十四五”规划目标为指引,着力提升重点城市行核心竞争力。优化战略和业务布局,充分发挥重点城市分行及非分行模式省会城市行专门委员会统筹协调、联动协同职能。积极争取财会、人力、审批等资源部门支持,切合实际细化制定专项激励方案与二级机构负责人考评细则,提升考核督办执行力。加强重点城市行对公、对私条线指标分析,对标先进,明差距拉补短;加强辖内二级机构指导及部门督办,力争具备区域内一流的现代商业银行员工队伍、经营业绩、管理水平、客户服务、风险内控、产品创新和市场声誉。
2.完善组织架构,高标准优化经营管理模式。持续完善和优化重点城市行经营管理各项机制,立足抓信息、抓策划、抓协调、抓维护和抓督办,与业务和客户部门紧密协同,打造稳定的服务、管理、协调体系及管理机制。聚焦重点城市重大战略、重点项目、重要平台和经济民生重点领域,提供全方位综合服务。加强对公对私一体化平台搭建,建立完善“一户一策”服务机制;持续优化网点柜面服务流程,加快推进线上经营集中办公,强化对私直营经理监测考核。凝聚辖内二级机构合力,提升重点城市行经营管理水平、市场地位和价值贡献,打造科技孵化、模式创新、机制优化、协同发展和政策先行先试示范区。
3.厚植发展根基,高效率激发基础管理动能。一是牢筑团队基石。联动各条线建立重点项目与客户柔性团队、重点城市互联网技术(IT)服务团队和大数据专业团队,加快重点平台、重大项目赋能拓展。推进“金智惠民”工程,整合知名高校等社会教育资源,以普惠金融、乡村振兴和私行企业主等客群为目标受众,开展多层次、多形式金融普及和实用知识培训,让新金融知识惠及社会大众。二是夯实客户底盘。坚持深耕存量与拓展增量并举,围绕制造业、绿色信贷、基础设施、科创企业、“专精特新”等重点客群拓账户提份额。抢抓长尾客户营销,提升市场占比。关注大众客户体验诉求,提升网点窗口服务形象,全力服务好养老、社保、农民工及新市民等重点个人客群,为社区百姓提供综合政务、便民生活、扶贫助贫、特殊群体等高质量共享便捷服务。
4.践行初心使命,高水平服务实体经济。一是抢抓省市重点项目拓展。充分利用资金、信息、技术及集团优势,攻坚解决融资与非融资性难题,提升重点城市重点项目综合服务质效。二是深挖上市、拟上市客群潜能。紧跟省委省政府“金芙蓉跃升”计划,深挖需求融智切入,依托金融全牌照优势,做实综合服务。三是提升银政合作质效。加强政府对接走访,提前介入抢抓清单,争做主合作银行;落实三级联动营销体系,发挥金融科技优势,搭建银政平台深化省市、区县政府及重点园区全面合作。四是深耕中型客群经营。发挥渠道规模优势,构建覆盖广、成本低、可持续中型客户服务模式。践行普惠金融战略,用心服务小微企业、“三农”、住房租赁等民生领域;关注区域发展和社区建设,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为推动重点城市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5.紧扣数字经营,高效能推动业务发展。学习运用好数字化经营新打法,打造重点城市共赢共享金融生态。做实平台搭建,深度参与推进政府管理、社会综合治理和实体经济改革发展。做优综合服务,强化对公、对私客群场景搭建和资金承接联动,提升综合服务质效与价值贡献。依托全行综合化经营平台,充分发挥财富管理、资产管理、投资银行等领域专业、渠道和资金优势,力拓中间业务“供给侧”新增源。做深对公、对私条线分群分层营销,精准触达,团队跟进,批量营销战略产品,高质效达成计划目标。
6.坚守底线思维,高强度筑牢风险底线。严守合规底线,完善内控合规管理机制,不断夯实规章制度基础,争做规范经营排头兵。加强内控合规文化建设,强化“线下网格化”“线上智能化”员工行为管理,确保业务、岗位、职责与人员全覆盖。压实主体责任,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高度关注房地产、地方债、个贷等重点领域风险,提升资产质量管控能力与成效;持续做好“严管重罚”态势下合规案件风险防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