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加强网络空间治理 培育良好网络文艺生态
互联网技术推动了传统文艺的网络化转型,出现了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络动漫等新文艺形式。网络文艺既有积极发展的一面,也有良莠不齐的一面。2018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召开,习总书记指出,“加强网络文艺精品创作,推出更多健康优质的网络文艺作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习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为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和培育良好网络文艺生态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以网络文学、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等为代表的网络文艺快速发展。网络文艺已经不是有没有、多不多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
社会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网络错误思潮不时出现。随着文艺作品涌现,文化市场和文艺事业异常繁荣。同时,世界思想文化的深入交流,使社会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网络平台既可以传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也可以传播肤浅消极的价值观。网络文化不仅冲击着社会主流文化,还导致价值观的多种变化,它改变了网络舆论生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如何实现有力的网络监管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文艺生产方式发生较大改变,功利性网络文艺评论不断抬头。网络改变了文艺作品的存在形态,文化消费市场强化了文艺产品的经济价值和商品属性,导致了文艺生产快、产品多却不精的现状。而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失衡,会影响到网络文艺生态建设。随着消费主义的流行和商业逻辑的强化,网络文艺评论市场出现了许多刻意为之的功利性评论,导致网络评论商业化,网络水军泛滥,这使网民时常容易感到困惑。因此,在网络文艺消费中必须处理好宏观消费与微观消费、社会消费和个体消费的关系。
网络法治建设仍需完善,网络文艺管理滞后。加强网络法治建设,是维护网络安全、建设网络强国和促进网络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网络为艺术品的传播和消费提供了便捷,但也给管理带来了挑战,如何建设良态网络文艺生态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必须建立多元主体参与协商共治的网络治理体系,但政府主导有限,社会组织、企业和网民等防范网络风险能力不足,难以提升网络安全保障力。同时,网络法治建设、网络文艺宣传和网络空间治理仍需进一步拓展。
文艺界应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采取政治、经济、法律和教育等手段,在文艺创作和惠民等方面发力,培育良好网络文艺生态。
树立正确文艺理念,进一步加强党对网络文艺工作的领导。习总书记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全党动手抓网络文艺工作。要精心组织力量管理网络内容,深入引导网络舆论,抵制错误观点,规范网络秩序;不断深化网络文艺的生态改革,完善网络文艺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比如改进网络文艺评奖管理,尊重网络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个性和创造性劳动;遵循网络文艺规律,加强网络文艺评论工作。
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扩大优质网络文艺产品供给。网络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推动网络文艺高质量发展。“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让文艺源于人民;应坚持人民性的文艺观,把文艺创造“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让文艺为了人民;真正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家和鉴赏家,让文艺惠民乐民;树立正确价值观念,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网络文艺工作者要加强德性修养和思想道德建设,自觉抵制庸俗、低俗和媚俗,多创作网民喜闻乐见的新时代网络文艺经典,做好网络文艺组织和群体工作,充分发挥其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和引领风尚的作用;坚持守正创新,创造更多网络文艺精品。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推动网络文艺高质量发展,要守正创新,既要适应网络特点,拓展题材内容,开创作品类型,又要赓续传统优秀文学精神,把点击量转为正能量,创造彰显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网络文艺精品。
加强网络法治建设,共建网络文艺和谐生态。完善网络生产消费管理监控制度,规范网络文艺消费秩序。网民不健康消费需求会刺激伪劣网络文艺产品的生产,其背后的产业生产消费机制问题,可通过教育引导、法律、伦理和舆论等来进行综合治理,建设良好网络文艺生态;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构建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的网络文艺生态制度体系。以改善网络环境质量为目的,完善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网络生态文明制度,构建覆盖全面、科学规范、监管统一的网络空间治理体系,坚持网上网下环境治理相统一,鼓励试点和整体推进相结合;促进政府主导与网络监督相融合,强化网络文艺管理机制。凸显政府执行组织角色,健全网络文艺消费团体作用,发挥网络文化产业、网络媒体和网络评论专家作用,共同规范和监督网络文艺消费活动。同时,注重强化网络文艺消费系统的自我净化能力,促进网络文艺绿色生产。
(作者系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博士。本文系2022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成果,项目编号:XSP22YBZ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