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同一IT问题为何大家的观点如此不同
前天谈了一个关于误操作的话题,对于这个话题有不同背景的朋友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些认为应该加强规范和预案,有些朋友认为预案没用,必须上工具或者平台,有些认为规范和平台一起上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更有一些朋友觉得对于他们来说,这都不是一个啥事,系统架构已经把规避一切问题的能力都做好了。
似乎大家的观点都有道理,不过似乎都不一定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实际上各个企业的IT与IT系统差异极大,想用一种最 优解来解这个方程是很困难的。二十年前,我帮不少客户做过数据拯救,这些客户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连基本的备份都没有。当时我觉得很奇怪,直到遇到一个制造业的客户,才真正了解了这些客户所面临的问题和我以前所服务的客户是完全不同。这不算一家小企业,是二十一世纪初已经有数亿产值的较大型的制造业企业,不过企业虽然不小,但是IT很小,仅仅是一些MES和生产控制类的系统使用。当我问他为什么连日常的数据库备份都不做的时候,他的管IT的副厂长无奈的和我说:“企业在IT上投入不大,如果要做备份,那么还得招聘一个专职的DBA岗位,目前的IT系统也很简单,如果实在出问题了,找你这样的人帮忙搞搞,一次顶多几万块钱,算下来这么做还是划算的”。
如果对这样的企业去谈本质安全,谈规范,谈全流程工具链,那肯定是对牛弹琴。每个企业的IT系统与IT管理模式的不同决定了他们能够采取的措施,这些都是个性化的,改进也只能循序渐进。让一家管理很粗放的企业去学习互联网模式,从技术上不可行,让一家大型制造业企业去像互联网企业一样建设IT系统,从成本上不可行。
哪怕是对于一个企业,某个问题的正确性也不是绝对的,是具有阶段性特征的。今天可行的方法,到了几年后,就不一定可行了。记得2018年的能源与制造业IT圆桌会议上,当时宁德时代的李总介绍他们的智能化生产线质量监控的时候,他在第一页PPT上就讲了作为制造业企业,他们奉行的是简单粗暴,管用就行的原则,IT能力在追赶生产能力的时候,还没有能力精耕细作。我想这是当时那个时段宁德时代的IT能够采取的比较合适的方案,再过几年,随着企业的需求的变化,以及宁德IT能力的进一步加强,他们的IT战略会有调整,随之IT的玩法也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前年和老李沟通的时候,发现他们的情况又有一些变化,他们这些年需要大量引入高水平外包服务人员,尽快提升IT运营能力,将粗放管理的IT系统逐步精益化,从而满足生产的需求。
我想这种变化一方面来自于企业高速发展对IT的需求,另外一方面也说明随着企业的成长,能够在IT上投入的资金也变得更为充裕了。在IT上投入巨资,对于以IT为核心业务的互联网企业来说不是大问题,而在金融、运营商等IT系统对于企业安全生产十分关键的企业里,IT的地位比起互联网企业就要低得多。
回到我在前面说的那个问题,实际上企业能够采取的措施也是根据企业自己对于IT的投入,以及成本考虑,从而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案。领导对IT的理解与定位、IT在企业中的地位高低、资金的多寡、IT团队技术能力的高低,都决定了最终的路线选择。因此不同的人在看同一个问题的时候往往差异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