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建站知识 > 网站建设

调查报告 如何理解网络亚文化

发布时间:2023-08-04 03:31   浏览次数:次   作者:小编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和网民数量的倍增,网络由最初的普通民众话语表达平台逐渐成为了民众的“利益求解渠道”,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有别于网络主流文化的“亚文化”,对公众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具有极强的渗透力。

  互联网社会的崛起增强了公众的参与、民主、平等和自我意识。然而不良网络环境也导致个体走向颓废、堕落。如现实生活中存在一些“群体极化”的极端现象,个体感觉自己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被网络亚文化所支配,反而对现实产生一种消极异化感和疏远感。

  这种“疏离倾向”背后的实质是:个体如果不加以规范,那么在隐蔽的网络空间中良莠不齐的思想观念将会侵蚀主流价值观。

  在网络时代,公众从文化的被接受者,到重塑价值观的参与者,出现了一个网络文化现象:网络文化疏离,公众与主流文化出现背离,同时又表现出对网络另类文化的喜爱与认同。

  调查显示公众对网络亚文化的了解度较高,其中网络艺术和语言得分较高,超过七成的受访者了解网络视频(特指短视频)、网络文学和音乐。网络人物和意见也是网络亚文化发展的产物,约68%的公众熟悉网络主播、网络红人、社会名人,倾向于从商界精英、传媒人士获取信息。大多数受访群体表示曾经听说过、经历过甚至参与过网络恶搞和网络事件。

  调查中,70.9%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经常进行网络社交,58.4%的受访者经常活跃于漫画、游戏、小说等专业内容领域,45.1%的受访者是“二次元”热爱者,约34%的受访者活跃于“网络流行词汇”“网络原创音乐”和“粉丝追星”等领域。

  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于现实和网络中的身份建构都非常看重。但对现实身份建构的重要性认知得分更高,这说明公众更为关注现实中自我角色的树立、自我形象的展示。虽然公众主观认为现实身份更为重要,但是大多数受访者则表示在网络中获得了认同。

  74.1%的受访者表示在网络中“充分的发挥了价值,获得了他人和自我的认同”。约73.1%的受访者认同自我“在网络中有相互满意的人际关系”。约72%的受访者表示,“经常活跃在网络空间”“为是网络组织中的成员感到自豪”。

  有超过两成的受访者表现出了价值观非理性。具体来说,23.1%的受访者对于社会冲突和矛盾事件会“发表较为偏激的言论,甚至鼓励或进行人肉搜索”。21.9%的受访者偏好观看“充斥暴力、色情、炫富的视频”。而对于那些含沙射影,讽刺或恶搞国家历史和现状的网络内容,23.5%的受访者认为“无伤大雅,娱乐而已”。

  大多数受访者的国家观和道德观明确,公众表现出对国家观念的高度认同。对待“有损国家利益和形象”的网络内容,近一半的受访者认为这是“哗众取宠,坚决抵制”。伦理道德的负面选项占比最低,大多数的网友会表现出合乎主流价值的行为准则。同时,公众对“网络消费”有较强的偏好。从网上“打榜”,到形成“粉丝经济”,再到策划自己的文化产品,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粉丝群体,不再是文娱产业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主动的参与者乃至生产者。

  一是,公众虽然表现出网络疏离,但却始于“融入群体”的动机。约74%的受访者表示“我期待和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我希望能加入一个被认可的集体”。表现出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被贴上“网络疏离”标签的群体,或许更渴望被社会接纳。

  二是,网络世界更容易实现自我效能感,达到精神世界的升华。约72%的受访者认为“在网络上感觉自己有竞争力,有动力”“我更注重感觉上的快乐”以及“需要寻找精神上的信仰,来帮助我理解这个世界”。

  三是,网络疏离也受到物质和外向动机的影响。约七成的受访者认为“我的形象在别人看来挺吸引人的”“在网络里有更多的人欣赏我”。比如“晒”文化的流行。

  四是,现实世界的经历对于网络疏离有一定的影响。网络疏离的受访者中有67%认为“我在现实社会中感到安全受到威胁”“我上网大部分时间是为了发泄负面情绪”。

  绝大多数中青年熟练使用网络语言,并在网络中寻找到自我认同。比如中青年群体更关注网络个人身份认同,即自我通过网络构建起的角色。而青少年则偏向于网络集体身份认同,即重视在网络组织中所获得的归属感。更多的中老年群体选择网络关系身份认同,即看重在网络中与他人发展的人际关系。

  网络疏离群体更多的存在于收入和社会阶层的中间层。调查发现网络疏离的受访群体数量随着收入的增长而稳步增长,但在月收入8000元以上,群体数量则随着收入的增长而高速递减。同时,认为自己处于中层或中高层的受访者,表现出网络疏离的受访群体的占比较高。

  首先,网络疏离导致公众网络行为更加隐蔽和独立。越是疏离的群体,更会关注现实中自我身份的认同,因此其网络行为更具有隐蔽性,而隐蔽性则导致外界无法实施干扰,因此加强了公众网络行为的独立性,疏离感也在这种隐蔽性和独立性下愈发增强。

  其次,网络疏离也会带来冲突和矛盾,即网络行为的越轨性和抵抗性。疏离本身就是一种公众的自我选择,摒弃现实社会中层层难以打破的关系,在网络中树立起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势必会冲击原有的社会规则和关系。

  最后,网络疏离群体的行为具有娱乐性、消费性和狂欢性等特征。约六成的受访者表示“我追求娱乐至上,不管是否低俗媚俗”“我经常在网络中充钱消费”以及“我非常享受网络狂欢和戏谑”。

  首先,严厉打击网络中存在的消极亚文化。对于网络中的不良亚文化,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各种网站平台给予明确的标准和规范,并定期的追踪和检查,注销或解散传播负能量的网站平台。

  其次,主流文化应在适应时代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公众价值观。主流文化应摒弃偏见,顺势而为,在充分理解网络亚文化的基础上,用公众感兴趣的形式来传达主流文化理念并实施价值观引导,促进了网络亚文化的健康发展。

  最后,积极推进公众对于自我的认同认知。本次调查显示中青年群体的疏离感显著高于其他群体。因此青年人要正确客观地对待外界对自身的评价。理性认识自我,明确自己的能力和不足,作出有针对性的改变,积极提高自我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