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腾讯与互联网金融(一):腾讯的金融思路
腾讯申请民营银行的新闻前不久闹得沸沸扬扬。大家都很期待拥有8亿以上月活跃用户的腾讯能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带给大家什么惊喜。然而,腾讯却让各位失望了……
(1)腾讯仅为一个财团的少数股东,该财团成立的目的其中包括寻求一个中国银行牌照以提供银行服务及若干网上金融服务;
亦有港媒近日采访了小马哥,小马哥直言现在要专心搞微信和游戏,不分心搞银行。参股银行只是响应国家政策,互联网金融可以以银行以外的形式实现。他表示,即使开展互联网信贷业务,亦倾向于与银行进行合作而不是单打独斗。
其实腾讯搞互联网金融的思路和阿里很不一样。虽然有点虚,但我们不妨从他们的使命来看看他们分别怎么看互联网金融。
阿里的使命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它的互联网金融服务是以三个电商平台(阿里巴巴、天猫、淘宝)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在此不得不夸一下阿里——它的商业模型超级完整。电商其实就是卖买东西,当中涉及到的要素有:市场本身、买卖双方、产品、数据和钱。我们看看下面这张图:
X和Y既可以是B端亦可以是C端,三个电商平台排列组合了B2B、B2C以及C2C,囊括了B端和C端客户的需求。(当然还有规模较小的C2B,也就是团购,阿里也有相应的服务——聚划算)
一淘网则跨越了阿里本身的平台,把不同的市场联系到一起,做到了M2C(Markets to Customers,好吧这是我随口说的Term…)。菜鸟网络则是为了产品的流转而建立的。数据则有阿里云来支撑。
阿里搞金融是必然,因为钱是电商交易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若没有支付宝的担保支付,淘宝和天猫的交易量不可能由2003年的两千多万疯长至2012年的10007亿;若没有阿里小贷,众多小微电商的规模可能由于资金规模而受到局限;若没有余额宝,屌丝们的投资需求也没办法那么容易就被满足。
阿里只是顺着三个基本的金融需求——支付、融资、投资,做出了相应的产品,一切都只是水到渠成的事儿。(关于阿里金融的发展历程,可以参照狐狸君之前写的“阿里金融二三事”系列)
我们回头再看看腾讯的使命——“通过互联网服务提升人类生活品质”。它还有句详细解释:“使产品和服务像水和电一样源源不断融入人们的生活,为人们带来便捷和愉悦。”简单来说就是:什么可以让你们爽,我就做什么。由这个使命衍生出来的腾讯的产品,涵盖了社交网络、在线游戏、内容以及电商。
不出意外的,让用户最“爽”的游戏成为腾讯最主要的营收手段,由近几年的财务报表来看,来自在线游戏的收入占腾讯总体收入的50%以上。那“以钱为本”的电商业务呢?
相比阿里,腾讯的电商基因并不突出。腾讯的三个主要电商网站——拍拍、QQ网购以及收购回来的易迅网,虽排名不俗,但比起阿里仍不能望其项背——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天猫2012年交易规模达2192.4亿元,而QQ网购和易迅网加起来不到200亿。
自2012年第一季度起,由于完成了对易迅的控股后投入的5亿元大促,电子商务占腾讯收入的比例由8%跃升至2013年第二季度的15%,但电商的利润率相当低。2012年腾讯电商交易成本达42亿,占电商总收入的94.7%。也就是说电商业务每赚1块钱,腾讯就要付出9毛5的成本。而互联网增值服务的成本只占其收入的33.1%。孰轻孰重,小马哥自然心里有数。因此,电商业务并不能成为腾讯重视互联网金融的理由。
一是腾讯增值服务、网络游戏、电商平台的支付(所以财付通大量用户都将其用于支付腾讯旗下产品及服务);二是保持用户粘性。“人无我有”最好的例子就是微信支付。“人有我也有”这个不难理解……淘宝火了腾讯拍拍网随之跟上,支付宝红了财付通紧跟其后,余额宝横空出世后,腾讯现金宝也匆忙上线……这也是腾讯被人冠名“山寨之王”的根本原因。毕竟,在用户数量可以保证的前提下,用户粘性就是一切。
至于互联网金融业务能给它带来多少利润,倒不是它关心的重点。这个也和马化腾潮汕人的身份有关——潮汕人做生意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不熟不做”。银行虽利润丰厚,但伴随的风险也是相当巨大的。一不留神整个腾讯可能都会被拖垮。在金融方面腾讯始终经验尚浅,要贸然下这么一盘大棋,也过于急进了。
腾讯的金融战略思路其实在它目前的互联网金融产品都有所体现,下篇文章狐狸君将深入探讨腾讯目前的金融产品布局,敬请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