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联网大厂“毕业” 运营商会是“归宿”吗!
在如今的就业市场里,无论是稳定、可靠有保障的央企运营商,还是高薪、弹性竞争激烈的互联网大厂,都是众多求职者眼中的“香饽饽”。
不过,经过多年的爆发高速增长后,由于当前经济周期的波动和互联网市场竞争的加剧,互联网红利开始从流量时代转为存量时代。
互联网人才需求也不同于此前的爆发时期,除了IT技术型人才外,国内外互联网大厂开启了一波又一波“裁员潮”。
自马斯克接管推特后,据不完全统计,前后累计进行了8轮裁员,推特员工数从开始的7800人,减少至当前约1000人。
今年7月,微软在1月初裁员1万人的基础上,又将开启新一轮的裁员,预计影响客户服务、支撑和销售部门。
而在国内,互联网大厂的裁员被称之为“毕业”。两年内,B站采取一系列降本增效措施,进行了3轮瘦身;2023年一季度末,阿里员工总数约为23.5万人,但2022年末总数为23.9万人,3个月的时间大约减少了4000多名员工。
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互联网大厂进行内部组织优化,实现企业的降本增效。从管理层方面,优化裁员似乎是势在必行;但对员工来说,则相当于失去了饭碗,得到相应的补偿后,只能另谋出路。
尝尽了互联网企业的“狼性文化”,“宇宙的尽头是编制”央企、事业单位便成了部分被裁员工的“首要选择”,相对而言温和、稳定、有保障的运营商岗位也成为“候补选手”。
同时,据2022可持续发展报告,三大运营商员工流失率趋于平稳,以中国移动为例,近3年的员工流失率分别为2.21%、2.53%和1.77%,整体流失率呈下降趋势。
另外,在运营商全面进军政企、新兴市场,加速自身数字化转型的当下,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截至2022年底,三大运营商员工规模接近百万,约为97.5万人,相比2021年底,员工总数均有所增加。
其中,技术型研发人才备受欢迎。一年时间,仅移动一家的研发人员数量迅速增加约2.6万人,超3.9万人。对从互联网大厂“毕业”的员工来说,或许正处于转型时期的运营商也是个不错的“归宿”。
但对部分已入职运营商的员工来说,由于工作环境、薪酬待遇、KPI压力等多方面的原因,有时候选择“走出”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相比大厂的持续高压,运营商的优势在于央企背书,一旦进入,相当于拥有了更稳定、可靠的工作环境,虽然薪酬待遇会稍逊色一点,但更加安逸的工作氛围也吸引了不少求职者。不过,这都是因人而异的。
无论是互联网大厂还是央企,都是一边在优化职能、营销、服务支撑等部门,一边以高薪招聘技术型人才。为了避免成为被“优化”的一员,只有拼命奔跑才能手握“选择权”。
毕竟,每个人的承压能力和志向都不尽相同,有人似乎天生为互联网大厂而生,有耗不尽的热情,有用不完的创意,有拿得出手的成绩;也有人出校门就“入编”了,因为宇宙的尽头不就是编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