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建站知识 > 网站建设

北京大学校务数据治理的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23-08-10 10:43   浏览次数:次   作者:小编

  校务数据是大学运行管理各项业务在电子校务信息系统的客观记录和独特反映。北大在数据治理过程中持续推进数据标准建设,完善校务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库的通用数据元素表示、基础数据的汇聚、信息系统设计以及数据交换共享和互操作,更能适用于不断发展的数据共享业务需要。

  校务数据是学校重要的无形资源。从管理层面上,我们对校务数据的定义,是指高校及其所属各机构根据自身权责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通过互联网、计算机系统存储或使用,具有校务属性特征的管理信息数据,包括但不限于:人员身份、资产设备、教学科研、学术支撑、行政运行、服务保障等各类管理信息数据。校务数据是大学运行管理各项业务在电子校务信息系统的客观记录和独特反映,因此在数据与业务二者之间存在一种基本的逻辑关系:不是数据决定业务,而是业务决定数据,两者本质上是映射与主体的关系。

  在北大校务管理领域,通常以电子校务信息系统所存储的主要信息资源为描述对象,来研究和界定校务数据。北大信息化进程历经了20多年的持续投入,底子相对比较好,但在数据质量、数据共享、数据应用、数据安全等领域也同样面临问题。

  从技术角度看,上述问题是高校内部信息化建设不同步、不充分、不平衡的必然结果,这直接表现为不同领域、不同部门采用的技术工具各有侧重,差别明显,甚至还带有技术发展的时代烙印。

  从管理角度看,上述阶段存在规划不科学、统筹不到位的问题。深层原因上看,一方面是技术从业者在业务领域往往缺乏足够的话语权,能够参与或制定规划,却无力协调统筹有效执行落实;另一方面,业务主管部门受传统惯性制约,往往难以投入专门力量来理解和执行信息化建设任务。

  这些短板迫使信息化工作部门必须进行数据的全面治理,在无法全部推倒重来的前提下,只能通过打通壁垒、实现共享、促进应用,来确保智慧校园体系中的基本要素得以通畅流转,用以支撑和服务学校各项事业和业务发展需要。

  对北大而言,则需要加强规划统筹,加强管理力量与技术力量的协同配合;通过管理主导和技术放权,客观上打通管理与技术的壁垒,做到管理来统筹、技术来实现、共同服务于业务;要注重分工、更强调协作,把是否有利于业务的发展,作为衡量利弊的核心指标来考虑。

  十多年来,北大尝试在信息化实践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工作机制,把信息化主管部门的职能定位和作用逐步明确起来,策略地化解管理和技术的协作难题。

  2018年底,北京大学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成立,由书记和校长担任主任;2019年4月,北大对标中央和国家网信治理体系,成立正处级实体性质的委员会办公室(简称“网信办”)。

  按照管办分离、管建协同的工作机制,北大的网信工作格局是:网信办代表学校行使统筹协调职能,各相关单位负责具体业务开展,例如:计算中心负责校园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运维服务等;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负责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室的管理维护等;图书馆负责资源电子化、电子图书期刊购置管理等。其他各二级单位按照各自职能承担各自业务的信息化建设。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网信办以推进数据共享为信息化工作枢纽,注重管理与技术相协调,加大相关部门协同力度,并同步开展三位一体的制度建设、平台建设和机构建设,从而逐步构建了北大特色的校务数据治理体系和信息化工作体系。

  针对技术应用环节问题,北大对现有和持续新增的校务数据进行综合治理,率先采用目前业界最先进的数据4.0工艺平台,解决了数据治理中的技术水平和标准的难题;针对管理共享问题,探索构建了人(X)-事(Y)-时(Z)的三维立体数据互动结构模型,解决了数据共享中的结构和模型问题。

  何为三维数据结构?就是以理解把握校务数据与高校运行的本质关联为起点,将各领域业务产生的数据对标并返回业务需要,为数据治理找到基本方向,为数据建模找到基本规律。经过一年多的推进,数据共享平台取得阶段性、关键性的进展,到2020年4月,集成了规模庞大且质量较高、标准统一的校务信息数据(6个大类,8亿多条,覆盖人员身份、资产设备、教学科研、学术支撑、行政运行、服务保障等)。

  高校的数据治理不能仅从技术出发,更要从理解大学的运行本质出发。大学的本质,从其业务实践来看,核心是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这贯穿大学运行的全过程。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活动所衍生的管理运行、流程运转和数据流转,都在信息化运行管理过程中得以呈现;而这种呈现和展开是以人为主体、基础和中心的,包括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不同类别的业务工作都需要回到以人为中心,所有的业务类别无论多少都是基本数据互动结构的延伸或增长。

  如果在人和业务两个维度(X/Y)的基础上,再结合时间变量(Z)的描述,所有的校园行为活动所产生的数据则变得可见、可知、可感、可控。基于这种数据互动结构模式,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可快速实现新的应用结果,所需的应用场景也将水到渠成。目前,我们基于这一方案完成了大规模数据集成和若干数据分析应用。

  我们所理解的校务数据的管理,本质上是对大学管理运行的结构功能领域,是借助和通过对校务信息系统和数据的改进和治理,进行业务流程或权力格局的修正完善或更新再造的过程,表现为一系列的制度规范和体系完备。

  立足这个基本理念,在构建人和事在时间维度立体式动态结构的基础上,要保障数据治理和共享长远发展和常态运转,就必须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形成制度/机构/平台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就必须形成有效的实践体系,构建管理/技术/服务齐头并进的保障机制。

  用这些举措来促进数据跨领域共享应用,在应用服务过程中实现理念落地和固化,并通过制度的修订和完备,能力的提升和完善,则可形成坚定有力的制度——实践体系。制度体系与实践体系的互相促进,有助于实现所有数据在业务过程中可管、可控、可信、可用,有助于实现管理服务覆盖全领域和全过程。

  总体来看,当前关于数据信息的所有权在理论界仍存有较大分歧,法律法规建设方面也有待进一步规范完善,我们需要运用好当前的规则调整期,妥善处理好共享与保护的关系,努力做到统筹兼顾。为此,北大2020年7月制定了《北京大学校务数据管理办法》,力图规范校务数据的采集编目、共享应用和安全保障的全过程管理,保护学校公共信息资源和个人信息权益不受侵害。

  在制度体系构建的同时,北大更进一步推动了机构建设。2020年7月,北大校务信息数据管理工作小组(简称“数据小组”)成立。数据小组作为全校数据治理的领导执行机构,在网信委的领导下,设办公室(简称“数据办”),由学校网信办(数据办)负责日常运行。数据小组成员由校务数据主要来源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负责相关校务数据的规划制定与业务协同。

  网信相关单位按照共建、共管、共享的数据治理共识,持续深化管理和技术、业务和数据、规范和利益、传承和创新等关系,推出校务数据的共享统筹规则,完善数据共享申请审批的试行机制,为校内二级单位所属的100多个业务系统提供数据共享服务。

  全校上下高度重视数据安全,加强对数据安全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明确数据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和责任机制。通过完善管理制度、落实安全责任、配置资源措施,对重要领域的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数据使用、数据共享、数据导出、数据销毁等过程进行安全控制。

  北大在数据治理过程中持续推进数据标准建设,完善校务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库的通用数据元素表示、基础数据的汇聚、信息系统设计以及数据交换共享和互操作,更能适用于不断发展的数据共享业务需要。按照新的数据标准,持续推进数据治理扩容,运用人-事-时三维数据模型集成和梳理数据,在人员数据治理的基础上,扩展和丰富人员相关的单位、业务、活动、流水等衍生数据,并为不断增加的海量数据处理预设的拓展方法。

  我们所理解的校务数据的管理,本质上是对大学管理运行的结构功能领域,借助和通过对校务信息系统和数据的改进和治理,进行业务流程或权力格局的修正完善或更新再造的过程,它表现为一系列的制度规范和体系完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