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青春——我们的答案】“渔”你同行做扎根中国大地的“新农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给广大青年回信。尺素传情、言谆意重。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特别策划:《寄青春——我们的答案》,今天聚焦第八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胜选手——阎明军,他是“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金奖渔杰冰清团队成员,来看看属于他的青春“答案”。
江阴市临港街道创新村,有一个名叫“河豚渔村”的地方,这里距离长江直线公里,以繁育“长江三鲜”——刀鱼、鲥鱼、河豚为主,是集休闲观光、水产科普介绍等休闲活动于一体的生态园区。
7月的一天,南京农业大学2021级水产博士阎明军和学弟学妹来到“河豚渔村”,他们的任务是采集水样,观测鱼苗。
“阎博,你来啦!”听说阎明军要来,退捕渔民老刘一早开着电动三轮车在鱼塘边等着他,从投喂鱼食,选择鱼苗到优化水质……老刘遇到问题都会想着咨询阎明军。
从“科研人员”小阎到“新农人”小阎,阎明军身份的转变源于2021年,他和小伙伴们一起组建了渔杰冰清团队,并参加第八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获得金奖。“我们的项目看着最‘土’,最接地气的,这是我们脱颖而出的原因,就是实打实地去做这件事情。真真实实地下塘摸鱼,真真实实在实验室做实验,我们有技术优势,这就是最接地气的。”阎明军说。
来自天津的阎明军,从小在池塘边长大,喜欢小动物的他,一心想学和农业相关的专业。高考时,阎明军圆梦南京农业大学,一晃就是9年。他说,从本科水产养殖学、硕士水产养殖,博士水产学,专业名称字数越来越少,研究方向越来越精细。阎明军说,研究水产,可比想象中辛苦。“硕士的时候,一个月有二十多天在水上。我们都是在船上度过,天刚亮就要出发,晚上伸手不见五指才能回来。在船上吃什么?自己买菜炒菜,对付一下。现在想想是很辛苦,能这么坚持下来,因为热爱。你会觉得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特别有意思,特别好玩,就想去坚持。”
为了守护一江碧水,2021年1月1日起长江“十年禁渔”,面对30万退捕渔民转产就业难题,阎明军所在的团队同年发起成立养殖公司,为渔民提供就业机会,让科研成果真正走出实验室,授人以渔。几年间,累计培训养殖户达2500人次,受益渔民147人,间接带动就业460人,带动户均增收10.6万元。
三鲜承载着长江两岸多少人的一抹乡愁,但养殖不易。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农业大学无锡渔业学院院长徐跑的指导下,团队先后突破刀鱼、鲥鱼等人工繁养难题,获得多项发明专利。同时,借助科学数据更好支撑了增殖放流,反哺长江,助力长江渔业资源修复和生态保护。“他们延续了我们这些农业人的情怀,情怀就是一份责任,在他们这代人身上得到了传承,接力棒传下去了,对我们来说很开心。坚忍不拔的毅力,耐得住寂寞的精神,做新农人更加得光荣。”徐跑说,在这些学生眼中,他看到希望。
“这是我们自己培育的藻,主要是给河蚌吃的,自然界中也有一些藻。河蚌具有滤水作用,可以使水域更加清澈……”位于太湖边的无锡渔业学院有一排“鱼房”,其中一间不到四十多平米的屋子摆放着大大小小的鱼缸。7月,“鱼房”非常热,待上几分钟就大汗淋漓。阎明军指着鱼缸里的河蚌介绍着团队最新的研究——生态毒理学研究。“河蚌的原名叫背角无齿蚌,我们发现在野外的环境中比以前少了很多,我们就要去研究减少的原因是什么?河蚌是生态指示物种,在环境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河蚌,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修复绿水青山。”阎明军说。
2017年8月15日,习总书记给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回信,勉励他们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阎明军说,“双创”路上,没有懈怠二字。“习总书记回信中勉励我们扎根大地,这和南农的校训‘诚、朴、勤、仁’不谋而合。我其实是一棵很小的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为我们的渔民探索出更多路子。”
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双创”。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参加第八届互联网+双创大赛的项目超过了1200个,较第七届增加了45%。南京农业大学无锡渔业学院双创项目指导老师张霖说:“作为渔业学子、农业学子,要进一步扎根中国大地,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能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也才能真正厚植起为农爱农情怀,为‘双创’注入不竭动力。”
面向未来,更多学子在“双创”实践中展现朝气蓬勃的创新活力、敢闯会创的锐气志气、勇攀高峰的责任担当,成为扎根中国大地的时代新人。如今,阎明军也有了一个新身份,成了学弟学妹们的“双创”导师。“在创新创业中,我们更需要了解国情,了解民情,真真切切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乡村振兴汇聚更多的智慧和活力。”阎明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