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建站知识 > 网站建设

实录 火到出了圈的西北角早点以后呢?

发布时间:2023-04-17 07:35   浏览次数:次   作者:小编

  3、4月份的天津,遭遇几年罕见的频繁沙尘天气。昏黄色的空气里,人们或低头快走,或头蒙纱巾、口罩围得严严实实。但在红桥区西北角清真南大寺附近,一排排长龙般的队形,依旧出现在一家家早点铺门口,悠闲淡定:

  打卡来的,抖音、小红书看到的。平时生活压力比较大,直接从北京就过来了,吃了面茶、锅巴菜这些,还挺实惠了。

  西安的,刚来。看看天津之眼、五大道,我们 7、8个人分着排队,就吃个新鲜。

  锅巴菜、豆腐脑、面茶、卷圈……被戏称为“碳水+油脂的王炸组合”的西北角早点,今年初,在抖音、小红书、视频号等短视频媒体上,成为热搜,最火的点赞达到几百万。随之带来,大批游客蜂拥而至。

  清明假期,早晨9点多,在西北角清真南大寺门前小广场,北京女孩熊乐乐刚刚尝过了炸卷圈,吩咐男朋友去另一家排队买点天津糕点:“我们早晨5点出发的,排了2个多小时了,买卷圈。好吃,感觉很值得!”

  熊乐乐吃过卷圈,举起相机左顾右盼地拍来拍去:“拍老百姓的一些日常生活,包括我看到一个老太太提着包,给她的孙子买东西吃,那个场景特别的动容,就很家常,很温暖。”

  熊乐乐是做教育培训工作的,男朋友是在IT互联网企业。平日里,都在忙忙碌碌,终于赶到假期一天休息,远离高楼大厦、996,他们来到天津西北角:“北京的生活节奏稍微快一些,来这边比较放松一下,就走走看看挺舒服的。”

  西北角清真南大寺和门前的“红石榴广场”,嵌于一片名为“谊族里”的80年代老旧砖楼楼群内。与现代化小区不同的是,这里没有被封闭围栏管理,有多个出入口。楼群里既有门脸房,也有被改造的一楼窗口,经营着各类早点、糕点、小吃、牛羊肉等。店铺几乎都挂有清真标志,是周边居民生活的一部分。

  与熊乐乐这样年轻游客擦肩而过的,是这里居住几十年、占比4成多的老年人,仍旧会到早点铺吃传统口味早点,到小广场歇歇脚晒晒太阳。

  “西北角一带经营早点最集中的是铃铛阁街道的铃铛阁、西关北里两个社区,约20万平米,900多户居民,近2000人在此居住。”西关北里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刘伟说。这里是天津最大的两个回族聚集区之一,社区内的回族人口占到68%。回族有围寺而居的习惯,建有200多年历史的清真寺,方便回民开展宗教活动。

  于是,在西北角,吃着流传几代人的传统老味早点、身处上世纪80年代的老旧楼群,看着已有200多年历史的清真南大寺耸立身旁,身边来来往往本地大爷、大娘……“就想感受下这种不一样的烟火气吧。”一对同样来自北京的小情侣边吃早点边说。

  “我们就住在西北角,从父母那辈就干这个。”采访中,许多家早点铺、粘食店老板都会说同样一句话。

  明代永乐年间 ,算盘形状的天津老城是当时政治中心。慢慢,随着天津漕运、盐业、官方屯田等日渐繁荣,商业、金融业逐渐发展,人口剧增并外溢。在老城厢以外的西部和北部,形成了新的人口聚集地,而西北角则是津西第一屯——张官屯,后因此地设立的永丰集渐兴,改称永丰屯。南运河、子牙河在这片区域里穿流而过,更适合于商贸发展。这片地区形成了天津早期的人文荟萃所在地。”天津新闻广播《话说天津卫》主持人刘哲说。

  ▲铃铛阁(gǎo):位于天津市红桥区西北角,初名稽古寺,建自唐代,寺内曾存有《大藏经》全卷。

  ▲1901年,铃铛阁旧址改办成天津最早的官立中学———普通中学堂,后来为铃铛阁(gǎo)中学。

  著名教育家严修、清华大学首任校长梅贻琦等都出生在这一地区。包括当时的铃铛阁中学也曾是天津开办最早的公立学校。“饮食的提升,一定是有文化做后背的助力。”刘哲说。

  与此同时,天津,又是一个多民族聚居、以移民起家的城市。而早年间,回族群众的主要营生以“三把刀”——瓦刀、宰牛刀、切糕刀著称,也就是说,主要从事营造、屠宰和小吃制作销售这三种行业。“最早是他们一种谋生的手段,各种小吃五花八门,就形成了这个地区的一个特色了。”同时,在西北角一带,尤其是几大历史悠久的清真寺四周,回汉混居的现象又使得双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也在融合。“特殊日子里,回族兄弟会送邻居各家一些美食来沟通彼此的情感,比如叫油香、馓子。刘哲说。

  种种因素下,锅巴菜、炸糕、面茶、卷圈等等只有在天津才能吃到的早点,在西北角逐渐流传开来。

  斗转星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老旧楼房的改造搬迁……一些原有居民区逐渐消失在人们记忆中,而西北角地区,早点的传统味道和技艺却仍然保留下来。

  “西关北里楼房是平房拆的,80年代末期,建的西关北里。族谊里大概也是那段时期建的。”刘伟介绍,作为较早进行平房拆迁改造的地区,西北角在建设楼房后,回族围寺而居的宗教习惯,使得居民仍然回迁,依然居住在附近地区。“人居聚落没散”刘哲分析,“传统的人员构成没有变,好多代代相传的东西,就能聚集起来,形成一个人文的合力了。”

  “为什么现在都上西北角吃了,就因为我们老口味不变。豆浆自己磨的,大铁锅自己熬的,老豆腐我们是传统的素卤。面茶,芝麻、麻将、糜子面,哪个都别掺假。”已经在这一带经营早点20多年的“李鲁特早点”王姐,今年春节后,明显感觉到来吃早点的人多了,”比以前多增加没有一倍,也得1/3。在她看来,西北角早点能够长盛不衰的根本是真材实料。

  同样是夫妻店经营早点的穆瑞梅也从今年开始接待了不少外地来的年轻游客。看到与自己儿子年纪相仿,她总亲切的叫“孩子”。“我发现有两个极端,一种特别爱吃,他还得问你这是什么材料做的。第二种,就是吃两口扔那了。”整个西北角大大小小四五十家早点铺,从2块钱一块的糕干,到7、8块钱的煎饼果子,饱餐一顿,也不过十几、二十几块钱。“咱不针对任何人,一看外地人贵点?咱该多少钱多少钱。我们就是喜欢干这个。”

  西北角早点火了之后,网络流量成为现实客流。位于红桥区北城街与西马路交口处,刻有“清真南大寺”字样的牌坊已经成为西北角小吃的一座地标建筑。从凌晨到中午,熙熙攘攘来吃早点、打卡的人们从这里涌向楼群内部。牌坊门前的西马路就成为车来车往的交汇处,更有不少车辆直接停在路边。为了维护现场秩序,每天,公安和交通民警,都会在牌坊口进行值守。

  其实,西北角早点不是刚开始红火,前几年,慕名而至的人们已经越来越多。即使疫情期间,这里仍然人流不断,“那阵,很多地方的门脸都已经关了。要想买清真食品,就跑到这来了。”而对此,社区治理也面临着挑战。

  疫情期间,西北角一带被挡上蓝板,只留两个出入口,满是商户的西关街变成了步行街,每个口开出了四条道。“拿着测温枪,一个通道安排一个人,‘哒哒哒’地测温,人太多,我们脑袋都抬不起来。”为了进一步掌握情况,刘伟曾在测温时进行过统计,最多一次,人流量达到了6万,“肯定是吓我一跳的!你想一个足球场里边坐满了才那些人,你从西关街一看里边全是脑袋。”

  巨大的人流量,又是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刘伟还要保障内部商户的正常经营,“人家本来就是底商,咱不可能给人家封停掉。”为此,刘伟进行分流管理,一方面,他带着社区工作人员在门口测温、检查口罩佩戴,另一方面,在每个门店门口,街道办事处、联合执法队等工作人员疏导顾客有序排队,并用护栏圈上,整个经营秩序有条不紊。”

  几年疫情不仅没有影响西北角早点商户,反而随着持续经营,再加上短视频的传播而名声大噪。

  如今,随着疫情放开,旅游业复苏,刘伟粗略估计,每天的人流量至少比疫情时多出2、3万,甚至一些人看到了商机,也临时摆起了地摊,售卖早点。对此,刘伟会随时和执法队去治理。“我们这的商户都是有正规营业执照的。没有的话,不能在这经营。”

  而为了方便管理,刘伟——这位网红早点地带最基层社区管理者,甚至跟记者明确地说:“我已经十五年没吃过早点了”。曾经在红桥区综合执法大队工作过的刘伟,常年和早点、小吃商贩打交道。即使不是工作时,“低头不见抬头见,买早点他们总不要钱。我就扔十块、二十的,他们推来推去。干脆,我就不吃了。”

  2017年,在红桥区创文创卫过程中,西北角地区,所有占路外卖违章建筑全部被拆除,“尽量的满足大伙日常生活出行。”随着比邻的水游城、陆家嘴购物中心陆续建成,西北角商圈首次被提出。今年,红桥区又提出要将西北角美食街区打造成为吸引各地游客、代表天津风情的特色街区。

  目前,如何将西北角商圈进一步打造,挖掘西北角早点的拉动效应,已经纳入当地政府部门的考虑范畴。红桥区商务局负责人表示,“西北角地区以烟火气凝聚人,从商务局打造的角度,我们也非常慎重,怕有更多的行政行为破坏它的烟火气,所以也在做方案,从环境、交通、卫生上进行提升。”

  据了解,西关北街即将开始修路,由两车道变成双向6车道,之后,计划在清真大寺周边,修建停车场。“像现在我们这点地,属于大敞四开的,未来看看能不能无序变有序,人流怎么引导,疏导结合,现在正在研究。”刘伟说。

  下午3点多,窗口临街的”温记二姑糕点“门前还时不时排起小长队。屋内,一袋袋稻米又被陆续打磨成面,由老板石师傅用传统的罗进行罗筛,做成一屉屉洁白、香甜的天津糕干。

  “我用的这套东西,都是我岳母那边传下来,可能比您岁数大。”玩笑间,石师傅告诉记者,他和爱人结婚后,没有合适的工作,而当时的温记二姑糕点店在西北角一代经营了40多年,“这二姑是我丈母娘,她就把手艺传承给我们了。”

  新鲜出炉、香甜而不粘……“温记二姑糕点”在石师傅手中已经经营了10多年,依旧保留着传统工艺、口味,“咱的米保证是自个磨,自己买好稻米自己磨,更能保证品质。”

  而多年来,传统手工作坊式的经营,是石师傅一家人的投入:“六日时候,屋里你撞我、我撞你,忙的都快穿轱辘鞋了, 5、6个人,都是家人帮忙,你找别人,他不会,他不知道从哪伸手干!”

  在西北角早点经营者中,像石师傅这样的家庭并不在少数。几代人的传承,到了现代却面临后继无人的境遇。眼看着岳母已经年近70,石师傅也已经人到中年,再接下来如何传承,让他犯了难,“太苦、太累。孩子看见东西,都躲远着,就怕弄他一身面。”听说现在一些老字号品牌都在申请非遗称号,石师傅也想了解了解,“别让这手艺失传啊。”

  与此同时,城市不断开发、建设,新兴社区的软硬件管理方式,也让类似西北角这样的社区越来越少。天津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规划一院书记、院长尔惟解释:“我们现在新规划的社区,都是按照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理念在做。当我们建一个围墙,把小区都封起来,人都在这里生活,好像这样感觉更有安全感,但是反过来看,实际上对于城市的这些公共空间来讲,并不是非常的友好,也很难形成这种商业的氛围。”

  如尔惟所说,西北角地区虽然美食文化深渊,但也只有80年代建设的几幢六层老楼房,还保留着一些传统的商户,“老的6层楼尺度比较小,更具人气,更有烟火气一点,美食文化在那个地方就保留下来了,其实很多东西还是一种机缘巧合。其实除了西北角,像中山门、西湖道等如今火爆起来的‘舌尖上的美食街区’,也基本都是老旧楼群中留存下来的。”

  意识到区别,在城市规划中,也越来越注重这部分。“我们也靠规划去引导掌握这个规律之后,我们再划这一片的时候,会给它规划一个,哪条是交通性的道路,哪条是生活性的道路。让城市既有现代感,又保留一些烟火气。”

  西北角早点因为保留着传统口味、独特场景,成为天津食品的新晋网红,吸引着外地游客,尤其是年轻群体的关注。与此同时,记者采访时也了解到,由于大多是家族作坊式制作工艺,加工能力有限,即使市场需求再大,早点产能也无法同规模的提升。同时,“老居民区做生意有脸面的问题,街里街坊的几代人,不好意思以次充好以假乱真。”这种靠人际关系维系的产品质量,又与现代企业化管理相差甚远。因此,即使西北角早点一夜成名,但经营者基本还是维持在薄利、“赚个辛苦钱”的水平,面临着后继乏力的困境。

  今年以来,随着疫情放开,旅游业正逐步有序恢复。多措并举扩大文旅消费,推动消费复苏,也成为各地发力的重点方向之一。几乎是同一时期,山东淄博烧烤爆红,无论是烤串的独特吃法,还是当地政府的倾力服务,以及这背后的城市IP打造、人才“争夺战”……似乎给了全国一种“国内游的正确打开方式”。

  那么,西北角早点能否抓住这次难得的时机,继续乘势而上?由早点带来的巨大客流量能否进一步转化为城市IP的“自来水”?围绕西北角,区域的历史文化渊源如何进一步挖掘?商圈能否联手合作,并将周边产业招商纳入其中,引来人、留住人、用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