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乾:准确把握“互联网+”的科学内涵
深刻认识“互联网+”的科学内涵及其战略地位和作用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近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广乾提出并构建了“轻装信息化”的概念及其分析架构,并以此提出了“互联网+”的本质属性。
李广乾指出, “互联网+”可以看作是对之前我国社会各界自主探索互联网经济发展的经验、模式和规律的概括、总结与提炼,信息化是其本质属性。与传统的信息化建设不同,“互联网+”是在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和重构下的新一轮信息化即轻装信息化。“互联网+”创新了信息化发展模式,此时信息化建设的各个部分出现越来越显著的分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和应用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尤其重要的是,信息化应用主体几乎可以零成本地开展信息化业务应用,信息化就像自来水和电力一样成为各行各业甚至每个人触手可及的应用工具和手段,服务于人们改进业务、提高效益、创新创业的基础条件,产业边界因此变得模糊,产业重组、跨界融合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平台经济是“互联网+”的突出特征。随着信息化应用难易程度的不断降低,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诸多层面都在逐步地实现平台化。就我国的发展过程来看,互联网媒体类平台、社交平台(如QQ等)、电子商务平台等先行成熟并主导各自领域的经济社会活动;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工业信息化不断深入发展,工业生产的各个层面得以实现信息化智能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应运而生,至此平台经济开始覆盖人类经济活动的最后一个领域。平台经济是我们理解和认识“互联网+”的突出特征。
李光乾认为,“互联网+”应该成为我们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经济新常态的技术经济基础。“互联网+”不仅有助于我们分析当前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配置的方向和特征,也有助于我们把握改革发展的方向。在轻装信息化之前,经济社会运行的信息化成本相对较高,各行各业只能运行在各自的传统领域;从架构来看,经济是支离破碎的。然而,随着轻装信息化的日渐深化,支离破碎的行业经济像铁屑受到磁铁吸附一样,开始往一个统一的中心汇聚。各行各业尽管仍旧保持各自内在的产业技术特征,但却日益被构建在一个趋同的“互联网+”的架构之上。从内容来看,“互联网+”已经为中国经济构建了三大新兴基础设施,即电子商务平台、电子(移动)支付和现代物流体系。当前“互联网+”正在向工业制造业领域深化应用并引发更为深远的变革和影响,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始成为未来物质生产领域的新兴基础设施。这些新兴基础设施是当前促进国家创新创业的基础条件。从经济发展史来看,“互联网+”的这种属性类似于电力发明和应用对人类工业化的作用和地位。与此同时,“互联网+”也给新常态带来诸多新兴业态,正在对产业结构产生革命性影响。